行业人士爆料iPhone 13将具有低轨道卫星系统连接功能,相关概念股闻讯异动。 iPhone 13将支持低轨卫星通信,概念股大涨 周一,卫星通信概念突然爆发,中国卫通(601698)涨停,天银机电(300342)盘中大涨超16%,华力创通(300045)、欧比特(300053)、中国卫星(600118)等大涨。 消息面上,“iPhone13或支持低轨道卫星通讯”冲上微博热搜。据行业媒体报道,关注苹果产业链的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13将具有低轨道卫星系统连接功能,允许用户在没有4G或5G覆盖的地区拨打电话和发送消息。 郭明錤指出,iPhone 13的卫星通讯或可通过运营商空中开启,也就是说并不需要购买实体卡,直接在手机上就能操作,与目前的eSIM通讯效果类似。消息称,苹果可能会与美国卫星解决方案商Globalstar(全球星)合作,受消息影响,美股Globalstar开盘一度飙涨超60%,盘中股价回落。 多个国家开展低轨道卫星研究 低轨道卫星是相较于传统的静止地球轨道卫星而言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具有卫星小、成本低、效益高、发射容易(一箭多星)、传播损耗和延迟时间少、传输质量较可靠等优点。 从应用上看,美国SpaceX公司低轨宽带卫星星座项目最为知名。SpaceX于2015年1月启动计划,拟在太空搭建一个由1.2万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形成一个低成本、高覆盖的天基全球通讯系统。今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投票批准马斯克的SpaceX在较低轨道部署2824颗卫星的请求。 欧洲也有低轨卫星通信计划。去年12月,由9家卫星制造商、发射服务供应商、卫星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组成的团队联合发出了新闻通稿,宣布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对欧洲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的合同,该合同价值710万欧元。 我国也在开展低轨道通信系统研究,航天科技(000901)、航天科工和中电科集团分别推出“鸿雁”系统、“虹云”工程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项目,目前均已发射首颗试验星。 华为在低轨卫星也有相关计划。中国联通(600050)在去年6月宣布,与华为在北京签署空天地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华为公司联合搭建并演示了基于MEC的低轨卫星-5G融合业务演示平台,双方将在低轨卫星与5G网络融合技术和方案方面开展合作。 卫星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范畴 2020年4月,发改委明确卫星互联网属于新基建范畴。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也提出强化发展空天科技,指出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 2016年,“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构建“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重大工程项目,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提出了“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将分别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太空通信网,两个系统计划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鸿雁”和“虹云”系统首期组网建设投资估计约为300亿元。同时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也推出低轨卫星星座计划。 中信建投(601066)预计,国内卫星互联网2021-2023年总的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00亿元、130亿元、145亿元。国内低轨卫星通信市场空间可能更大,考虑到仅SpaceX计划的卫星发射量就达到4万多颗,亚马逊也有3000多颗,中国不应该仅几百颗。 商业卫星市场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卫星互联网建设目前还在初步阶段,后续随着各项技术的成熟,我国有望凭借制度优势,由航天“国家队”带领建立完善生态,各项商业化应用也有望提上日程。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保守估计,未来50年仅我国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就超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和发射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将带来航天发射业务的几何级暴涨。 申港证券分析师王宁表示,短期内国内卫星物联网会采用低轨卫星和高轨卫星结合的形式、融合5G,在短期内辅助5G应用尽快落地,应用边际拓宽至物联网后可以激活万亿市场空间。 A股中,除了中国卫通、天银机电、华力创通外,亚光科技(300123)的卫星通信业务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在2019年末即启动将低轨卫星通信技术与公司整体业务结合的研发项目,公司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一旦国家低轨卫星项目全面推进,公司在卫星领域方面的业务增速甚至可能快于导弹方面的增速。 全信股份(300447)是国内最早从事高性能传输线缆研发生产,公司参与鸿雁卫星星座建设,卫星用高性能传输线(组件)国产产品中,公司占国产产品市场份额的约60%。航天宏图是国内领先的卫星应用服务商,公司拥有自研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平台PIE。隆盛科技(300680)孙公司无锡微研中佳精机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主要围绕航天卫星、商用卫星等的精密零件及成套组件开展业务。 2021-05-06中国卫通(601698)2021年一季报点评:一季度净利润快速增长 卫星互联网前景广阔 公司于4月29日晚发布2021年一季度报告。公司2021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84亿元,同比下降4.06%;归母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19.75%;其他收益2279万元,同比增长1805万元,主要来自于确认扩展C频段卫星转发器补偿及税费补贴等收益增加;在建工程13.36亿元,同比增长12.22亿元,主要是由于未来发射计划卫星建设投资增加。 国内通信卫星运营行业龙头,定增预案增强核心实力。公司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国内市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公司目前运营15颗通信卫星,其中包括2颗高通量卫星,并预计将在2021-2023年间发射至少6颗新卫星 。公司已发布定增预案,将为其中3颗新发射卫星募集不超过33亿元资金。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公司开拓海洋、航空互联网业务。国家发改委明确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范围,顶层设计推动行业发展。公司自身拥有高通量卫星资源,积极开拓海洋、航空互联网业务,船载平台实现Ka+Ku资源融合组网运营,推出“海星通”APP2.0版本 ,优化视频监控等应用能力;与航天投资共同出资组建了专门提供航空互联网的专业子公司星航互联,完成了我国首架Ka频段宽带卫星互联网飞机首航。我国航空互联网渗透率仅为5%,远不及美国80%渗透率,国内市场空间广阔,未来海洋、航空互联网业务将成为公司 业绩重要增长点。 高清卫星广播电视市场焕发新活力。卫星广播电视是卫星通信的重要应用领域,高清节目升级将对卫星通信容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市场焕发新活力。公司已开启C/Ku频段中星6A、6B、9A的替代星项目,将更好满足未来广电用户开展高清、超高清节目传输需求,推动业务增长。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为27.65、28.75、30.48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55、6.16、6.78亿元,EPS0.14、0.15、0.17元,对应当前股价EV/EBITDA为30.90、29.69、28.39倍。公司作为国内通信卫星运营行业龙头,受益于高通量卫星发展和卫星互联 网业务开拓,维持“买入”评级,六个月目标价20元。 风险提示:系统性风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的风险,高通量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卫星发射失败或在轨出现重大故障的风险。 2021-05-06全信股份(300447)2020年年报及2021年一季报点评:扣非业绩快速增长 聚焦主业成效显著 分析判断: 公司是军用及高端民用光电传输领域核心供应商,产品包括光电线缆、光电组件、光电系统集成、光纤网络等,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电子、兵器五大军工领域,以及轨交、铁建、商飞和5G通信等高端民用领域,拥有较强的资质壁垒和技术壁垒。 收入端,2020年营收+13.96%,主要原因是组件及光电系统产品销售出现明显增长+26.31%,以及光链路相关产品应用领域得到拓宽,已配套批产型号订货量增加;2021Q1营收+123.34%,主要原因是公司积极提高产能,加强产品交付管理,以及上期受疫情影响导致产品交付延迟收入偏低。 利润端,2020年扣非归母净利润+47.32%;2021Q1扣非归母净利润+249.40%,较2019年同期+63.06%,业绩实现快速增长,军工线缆及组件行业的景气度得到持续验证。2020年综合毛利率47.36%(-1.61pct)略有下滑,其中,氟塑料类线缆毛利率64.82%(+3.52pct),组件及光电系统毛利率41.68%(-7.58pct);2021Q1综合毛利率47.95%(+0.80pct)略有回升。 费用端,2020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财务费用率分别5.2%/11.8%/8.7%/0.9%,同比分别-0.92pct/-1.50pct/-3.28pct/+0.16pct,提质增效成效显著。 航空领域充分受益军用飞机更新换代大周期。公司是军事装备信息化核心标的,立足于军用光电线缆,外延至光电线缆组件、光电系统集成产品等,产品品类不断拓宽。当前我国军用飞机正处于从三代战机向三代半战机、四代战机更新换代大周期,新机型加速列装带动军用线缆需求爆发式增长,公司作为军用光电线缆及组件核心供应商,将持续受益。 火箭、卫星、导弹、载人航天器等航天领域需求旺盛。公司在航天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长期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提供多款高性能电线电缆,包括航空航天低频线缆、LVDS传输电缆、1553B数据总线电缆等,配套完成多型卫星的发射任务。在低轨卫星互联网、 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等各项航天项目的稳步推进下,公司航天业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FC光纤总线业务为公司新的增长点。公司在国内FC总线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研制的FC光纤总线系列产品已在新一代机载、舰载及电子通信任务系统中充分验证并成功列装。受益于先进航空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及现役驱护舰信息化改造,FC光纤总线业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实现翻倍增长。 发挥军品技术和质控优势,积极拓展高端民品市场。公司致力于高端民品的产业发展,积极拓展轨交、铁建、商飞和5G通信等准入门槛比较高的民用领域,充分发挥在军品研制中形成的技术能力和军工质量控制能力,提升高端民品国产化率,推进军工技术在民品领域的应用,在上述四大高端民品领域的市场地位和订单份额将稳步提升。 投资建议 公司是军用及高端民用光电传输领域核心供应商,受益于军用领域高景气需求及高端民用领域国产替代紧迫性需求,未来有望保持快速增长。考虑到公司2020年实际收入低于前期预测,同时得益于聚焦主业,期间费用明显改善,2021Q1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将2021-2022年营收由10.30/14.06亿元调整为9.05/12.14亿元,归母净利润由1.62/2.25亿元调整为1.65/2.33亿元,预计2021-2023年实现营收9.05/12.14/16.57亿元,归母净利润1.65/2.33/3.36亿元,EPS为0.57/0.80/1.16元,对应PE为22/16/11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FC光纤总线业务需求不及预期;民用领域拓展进度不及预期。2021-06-21隆盛科技(300680)受益"双碳"经济 开启五年高增长 公司商乘双向布局,卡位“双碳”经济。公司国六排放标准产品包括EGR 阀、电子节气门、ECU、传感器以及冷却器,充分享受国 六红利。公司已完成天然气气轨喷射系统、高端精密零部件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马达铁芯三大领域深度布局。公司市场开拓能力强大,商乘双向布局将长期受益于碳中和以及碳达峰的长期经济发展规划,预计2021 年下半年正式开启5 年高速成长之旅。 2021 年开启快速发展模式。 1)EGR 产品预计2021 年销售收入4-4.5 亿元,从国六执行时间上看,2022 年继续高增长,实现销售收入8 亿元以上。 2)天然气气轨业务为博世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受益于博世在该领域转型布局,预计2021 年该业务销售收入1.3 亿元,2022 年有 望实现3 亿元以上。 3)微研精密,未来有望通过扩展继续提升盈利水平,预计2021 年盈利4000 万元,至2025 年有望维持年复合25%增速,预计2025 年净利润接近1 亿元。 4)马达铁芯,借助微研精密技术基础精准卡位新能源车赛道,预计2021 年实现销售收入超2 亿元,2022 年超6 亿元,2025 年25 亿元。 投资建议:业务储备充分,未来将长期受益双碳经济发展。EGR、天然气喷气系统、精密冲压以及马达铁芯预计2021 年下半年将进入一个长达五年高速成长阶段。预计2021-23 年归母净利润1.32/2.70/4.49 亿元,EPS 分别为0.65/1.34/2.23元,按2022 年EPS 以40X PE 估值,目标股价54 元,强烈推荐-A。 风险提示:上游原材料短期涨幅过大导致公司短时间内无法传导成本压力;业务拓展进度不及预期;新进入者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