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表示,努力提振资本市场。有关部门将采取有力有效的综合措施,大力引导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的堵点。目前各项政策正在加快推出。 此前,中央金融办、证监会就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在“可投空间”上,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24年8月底,权益类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等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14.5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1倍以上,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从17%提升至22.2%。 据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截至2024年上半年,险资运用余额为30.87万亿元,同比增长10.98%。当期,人身险、财产险公司的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合计投资比例分别为12.48%和15.31%。而按照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当中“投资股票型基金与股票的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0%”的规定,险资入市还有较大空间。 在“制度设计”上,财政部此前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拉长考核周期,营造“耐心资本”的制度环境。 展望后市,光大证券分析,在决策层、监管层频频强调发展“长线资金、耐心资本”的大背景下,机构投资人对A股的长线布局正陆续展开。考虑到其投资的“长期性、稳健性”需求,业绩稳定的高股息、红利股、中字头,大概率仍是其“首选”。 具体到A股市场,国内股市虽然完成了一波“暴涨”,但部分中字头、银行股仍是“破净股”的主要集中地,仍未完成“估值修复”的任务,也就大概率成为“机构抄底、填平估值洼地”的主要方向。根据市场公开资料显示,相关概念股包括:中国中冶、中国中铁、中国银行、中国神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