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下称“科交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截至目前,大会共征集企业需求1606项、科技成果4280项,较上届增长近一倍;初步对接成功项目400余项,对接金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 首发首展 双招双引 AI机器化学家、多语种AI透明屏、标准球体球幕天文仿真系统、具备四条手臂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夸父一号”卫星……超两千项实物科技展品现场展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部C9高校携科研成果齐聚。 本届科交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设置六大展区及线上展厅,总布展面积20000平方米,产业覆盖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经组织专家遴选,现场展示成果2578件,其中实物展品2375件,占比达92%,首发首展占比超20%。 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介绍,作为以“成果转化”为重要内核的国家级平台,本届科交会搭建科技成果、技术需求、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招商“五大对接”服务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们是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公司,通过机器人跟各种仪器的互动和实验,将得到的大量正确数据汇聚到系统平台,为创新材料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参展人员向记者介绍,作为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机器化学家通过融合量子化学计算与数据智能算法,集成40台科研机器人与智能化学工作站,在新药物、新材料和新物质的创制方面取得了颠覆性突破,与传统方法相比,科研效率提升逾百倍。 清华大学全球首发的“猛狮第三代飞行汽车”,借鉴蜻蜓灵活度高、模态转换迅速的生物构造优势,突破了大载重下飞行汽车运输距离受限的技术难题。“通过采用分布式多旋翼与阿克曼底盘耦合设计,飞行汽车可实现空中飞行、地面行驶、陆空切换及飞行与地面无人驾驶等多重功能,解决未来城市交通拥堵难题。”工作人员介绍,该成果将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出孵,当前正在合肥注册成立新公司。 在产业创新展区,记者看到,有四条手臂的手术机器人正呈现外科手术的模拟场景。“这是目前我们在上海生产的手术机器人,它主要由影像平台、患者平台和移动控制台三大件组成。”参展人员介绍,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具备中文界面和中文语音提醒,凭借3D高清视野、540°转腕器械及震颤过滤等功能将微创手术(MIS)技术持续推广至更为广泛的外科手术领域。 在展馆中心的“双招双引”展区,共设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招商、科创生态四大展示板块,将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重点招引的科技型、成长型的“种子”和“树苗”项目进行成果展示。其间,近十家单位在“双招双引”路演对接区域进行项目路演,现场对接项目需求。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未来科技”走出实验室 开幕式上,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安徽)和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启动。现场成功签约中国科学院“融合点”行动安徽活动十大成果转化项目及10个科技成果转化代表性项目,内容涵盖聚变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显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科技前沿领域。 科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融合点”行动专场对接、“人工智能+”场景对接、合成生物平台建设和科技招商、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示范活动、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启动仪式等十大专项对接活动相继举行。集聚省内外知名院士专家、金融投资专家、项目经理人等高端科技人才开展项目路演、洽谈,促进科技项目落地。 相较以往,本届科交会的专场对接活动规模更大、层级更高、对接需求更精准,并为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超导材料等高端技术细分领域提供了路演对接的平台。以超导材料供需对接活动为例,活动现场,发布了低磁阻低温液氦温区温度传感器等八项技术成果和超导带材临界性能提升与材料改性技术等六项需求,促进超导材料领域精准对接签约总金额超13亿元。 “这次从上海过来参加科交会,感受到安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氛围很好,以超导行业的工程应用为项目专场,在我参加的交流会议中还属首次。合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全国领先,以科交会为平台和契机,下一步我们将促成更多科研成果在这里落地。”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上创超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传兵向记者表示。 近年来,安徽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增速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十大新兴产业动能强劲。在国家战略布局领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落户运行,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创新平台布局水平居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