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大家的餐桌上都离不了蔬菜。在甘肃漳县的蔬菜大棚,这种像绿宝石般的“青甜”西红柿,口感像水果一样清冽甘甜。这是漳县蔬菜的一张新名片,主攻高端市场。漳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种植蔬菜的传统,但是如果时光倒流到7年前,这里的好菜却卖不上一个好价,菜农很难靠种菜增收致富。直到有一天,这片土地上来了一群山东寿光人。漳县和寿光成了真“棚”友。 在甘肃定西漳县的一个蔬菜大棚,玲珑可爱的五彩椒长势不错。而菜农们正在交流着打理五彩椒的经验。这些交流“种菜经”的菜农并不都是漳县本地村民,还有一些来自千里之外的山东潍坊寿光,她们正在像当地菜农传授来自山东的种菜经验。 为什么山东寿光的菜农会来到甘肃漳县教当地人种蔬菜呢?漳县是甘肃的蔬菜种植大县,因为地理和气候的优势,高原夏菜品质好,当地很多农民都以种菜为生。其中,包菜、韭菜、黄瓜等都是当地的传统菜品。但由于存在土地不集中、种植规模小、缺乏先进技术和产业配套等问题,蔬菜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甘肃定西漳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包建宏:“(以前)漳县有一个说法,漳县的蔬菜是‘一车菜’的产业,韭菜黄瓜品质都特别好,但是外商来了一车就拉完了,产量上不去。第二是附加值低,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 如何打破蔬菜产业发展的困局,让蔬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呢?当地一直在想办法。而在山东寿光,那里的蔬菜不仅早就卖到了全国、走向世界,近几年,寿光还把成熟先进的蔬菜种植、经营模式输出到了其他蔬菜种植地区,助力当地蔬菜产业发展。 于是2021年,漳县政府通过有关部门与山东寿光进行了沟通,邀请寿光方面的种植专家和产业带头人到当地帮助发展蔬菜产业。山东寿光北夏村党支部书记刘玉江就是当时择优推荐到漳县帮助发展蔬菜产业的人选。刘玉江最初在外经商,后来返乡带领村民致富,种植新品种、开发市场、发展产业链,带动周边1000多户菜农实现了增收致富。面对新的任务,刘玉江虽然舍不得离开家乡,但还是决定服从组织安排。 4年前,刘玉江带领团队共14人来到漳县。从东到西,相隔千里,而双方的做法、理念等的差距更大。刘玉江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土地不集中的问题。把零散地块整合才能建规模化的蔬菜大棚。不过土地流转出去靠什么生活呢?不少村民都很担心。 当地政府耐心向村民解释,菜地流转后会采用更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村民一方面可以通过菜地流转获得固定收入,同时可以在产业园务工获得劳务,等逐步掌握了先进种植技术,还可以自己租种产业园的大棚,加入到品牌化经营中来。 经过努力,周边村庄有240户村民加入进来,共流转菜地774亩,建成现代化蔬菜大棚、温室等69个。之后,由甘肃漳县政府出资80%,山东寿光的瀚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出资20%,共同建成了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并成立了专业公司。 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路径,经过多年市场检验和不断改进,已经形成成熟的模式。漳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复制和运用。比如,同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由双方共同成立的公司负责把控种植产量和品质,并为全县提供技术培训、品种改良、对接市场等。为了让产业发展最大化地惠及群众,广大蔬菜种植户和流转土地的村民可以以土地等实物形式入股,按收益分红。 村民陈青梅家里两亩多的地在流转后,除了每年有土地流转收益2000多块钱以外,还到产业园务工,每天工资100块。在务工的三年里,从一个不懂技术、靠天吃饭的菜农,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棚棚长,收入继续增长。 现在,这个产业园常年稳定务工人数有100多人,为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汪家庄村等村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3万元,每年土地流转费69.66万元。以后,企业将逐步撤出,由合作社组织当地村民租种大棚,企业做好配套服务和品牌化经营,尽量把利润都返回给村民。 刘玉江团队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在当地传授种菜经验,不光要帮“输血”,还要教“造血”,其中为当地培养一批种植能手、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是重要内容。他们持续派技术专家来漳县做培训,组织寿光的种植能手到漳县与当地的菜农一起种菜。为当地打造带不走的“专家团队”。 蔬菜种植培训课每周有两次,在课堂上,来自寿光的种植专家除了给当地的菜农传授种植蔬菜的最新技术,还为菜农在蔬菜种植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解答。这样的培训课不仅在教室,还经常设置在蔬菜大棚里,老师们会手把手地教授当地农民种菜技能。 山东寿光有很多蔬菜种植能手。每年七八月份是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淡季。而甘肃漳县的高原气候,一年四季都适合种蔬菜,所以每年这时候,寿光的一些种菜能手就会来到漳县,一方面教授漳县的菜农种植蔬菜的技术,同时自己也能多一份收入,实现双赢。 不过要想把产业做起来,光把菜种好还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还必须打造品牌,形成影响力,才能卖出好价钱。 寿光团队来到漳县后发现,漳县是高原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蔬菜产量更高,品质也更好。有很多蔬菜很适合走高端品牌路线。就拿“青甜”这个西红柿品种来说,在寿光,最好的糖度就是12—13度,而在漳县种植的这个品种,糖度可以达到16—17度。如果能很好利用它的这个品质,加以推广,就可以打造出当地的高端蔬菜品牌。 经过这几年的精心种植和打造,漳县产的“青甜”西红柿已经走出菜市场、走入了水果店,受到很多消费者的欢迎。 在漳县,“青甜”西红柿、青瓜和五彩椒等都纷纷创建了蔬菜品牌,尝到了品牌效应带来的甜头。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正在实施提升项目。记者在漳县了解到,目前,漳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经达13万亩,其中蔬菜大棚1.52万亩,黄瓜、西红柿、彩椒等主栽品种年产量达50万吨以上,产值达到11.7亿元以上。在寿光的帮扶下,当地的蔬菜产业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种蔬菜、卖蔬菜,而是形成了一个包括蔬菜大棚建造、育种育苗、种植采摘、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特色餐饮、观光旅游等等以蔬菜为核心的大产业集群,蔬菜经济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漳县和寿光的合作还在继续。这两天,刘玉江回到了寿光,在他的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机器狗“旺财”上岗了。它可以在大棚内进行全域巡检,检测和识别蔬菜的病害。刘玉江说一只机器狗“旺财”的效率能顶得上两个技术员。过几天,类似这样的机器狗也将在漳县上岗。 4年来,来自山东寿光的技术、人才、理念,源源不断地向甘肃漳县输入,合作项目稳步推进,已实现蔬菜年产能9500吨,培育优质种苗1100万株,年产值3400万元,纯利润1240万元,助力漳县也实现了“菜篮子”致富。 寿光的“棚”友圈西扩,东西协作“种”出了致富菜。现在,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各地指导帮助蔬菜生产,全国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持续保持创新活力,寿光模式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越来越多的蔬菜种植区。除了甘肃漳县,寿光还帮助河北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新疆喀什、湖北黄冈、西藏日喀则、海南三亚等地建设100多个园区。寿光模式为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要素整合提供了操作样板,也是探索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