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化学与工程新闻》(C&EN)披露,作为公司重大改革的一部分,有机硅生产龙头迈图计划关闭位于纽约沃特福德的有机硅产能,使陶氏成为美国唯一一家生产有机硅上游原料的厂商。 所涉产能体量较大,国内龙头地位得到稳固。根据我们的中观数据库,当前我国化工行业处于库存低位,未来在半导体、5G、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下游需求自然增长、补库和顺周期需求恢复以及海外需求增加并向国内转移带动下,叠加未来产能投产,我国有机硅行业将面临供需两旺格局。 投资建议:考虑国内新产能陆续落地,叠加国内外需求同步增加,未来有机硅行业将面临供需两旺格局。推荐弹性标的新安股份(600596)(49万吨),建议关注合盛硅业(603260)(53万吨)和东岳硅材(300821)(30万吨)。 [2020-10-29] 新安股份(600596):有机硅景气回升,Q4业绩有望明显改善 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6.28亿元(yoy-0.17%);归母净利润1.53亿元(yoy-63.48%);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20亿元(yoy-68.11%);经营性现金净流入3.75亿元(yoy-15.50%)。其中,Q3营收28.10亿元(yoy-0.37%,qoq-12.78%);归母净利润1.02亿元(yoy-31.96%,qoq+142.74%),环比逐步改善,业绩符合预期。 农药板块销量下滑,草甘膦底部确认,已率先反弹。公司Q3原料销量0.99万吨(yoy-8%,qoq-20%),均价2.11万元/吨(yoy-10%,qoq-2%),制剂销量4.05万吨(yoy+48%,qoq-21%),均价1.31万元/吨(yoy-6%,qoq+2%)。其中,敌草隆受需求影响销量减缓,同时价格也从6月底的3.65万元/吨下滑至3%至3.55万元/吨,影响农药板块整体业绩。草甘膦价格则表现强势,价格从6月底上涨16.67%至目前的2.45万元/吨,一定程度弥补其他除草剂的下跌。公司目前拥有草甘膦原药产能8万吨/年,草甘膦涨价价格弹性大,草甘膦价格持续上涨公司盈利有望修复。 有机硅景气回升,业绩有望持续。公司Q3环氧硅氧烷、硅氧烷中间体、有机硅硅橡胶销量和特种单体分别为2.06万吨(yoy-22%,qoq-5%)、1.64万吨(yoy+35%,qoq-8%)、1.89万吨(yoy+8%,qoq+0%)和0.42万吨(yoy+14%,qoq-8%)。8月份以来,有机硅下游需求强劲,主要原因为:印度订单转移叠加双十一内需,纺织助剂需求增加促进对有机硅需求增加;海外高温胶因疫情影响减产较多,订单转移至国内;同时医疗卫生等下游需求增加明显。DMC价格从8月底的16500元/吨上涨21%至目前的20000元/吨,有机硅景气有望推动公司盈利改善。 暂维持盈利预测,维持评级:考虑到并表华洋,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0、5.51、6.10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X、12X、10X,目前公司PB仅为1.1倍,安全垫足,同时产品价格底部看涨,给与"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持续走弱;产品价格持续下滑。 [2020-11-08] 合盛硅业(603260):产业链一体化带来显著成本优势,看好未来扩张-深度报告 硅生产企业龙头,拥有完整硅产业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企业,是少数能同时生产工业硅和有机硅的企业之一,截至2019年具备工业硅及有机硅加权平均产能73、53万吨。产能扩张带来公司业绩高速增长,2014-2019年营收CAGR达22.8%,毛利率连续5年保持在26%以上,2018年最高达到40.8%。此外公司费用管理能力优良,期间费用率均呈下降趋势,归母净利润在过去5年复合增速高达45.4%。2019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掣肘导致业绩下滑,未来随着影响逐步消散公司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显现。 成本最低的硅产业链企业,政策及一体化构筑核心壁垒:公司竞争优势主要源于两方面:生产端,公司在充分享受新疆资源优势的同时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已实现工业硅生产电力及石墨电极自供。据测算,当前新疆煤炭资源、石墨电极自产、电力自产将分别带来约340元/吨、280元/吨、1300元/吨的工业硅成本优势,硅块自供则为有机硅生产带来1260元/吨的成本优势,此外公司显著高于同业的开工率能够为公司带来约634元/吨的单吨折旧优势;政策端,环保监管趋严使产能不断向龙头集中,作为公司当前及未来主产地的新疆及云南均有相关产能控制及产业整合政策出台,公司作为云南省选定的合作企业,未来发展获政策助力。此外,未来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望带来858元/吨的硅石成本优势以及伴随发达的运输网络和丰富的褐煤资源而来的其他独有优势。 下游增长空间广阔,硅基新材料指路未来发展:有机硅方面,建筑业、光伏、新能源不断升温以及房地产集采强势兴起均将带来需求利好,与未来快速扩张的供给形成供需两旺局面;工业硅方面,主要下游有机硅需求增加有望带来产业链联动。未来,公司将专注于硅基新材料业务,硅涂料、硅合金等下游产品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增加公司产品附加值,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1.3亿元、18.5亿元、28.2亿元,给予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2020-09-08] 东岳硅材(300821):有机硅深加工龙头,多元产品发力空间广阔!-深度报告 有机硅龙头上市,迎来发展新契机。公司于2020年3月登陆A股创业板,完成了从东岳集团非全资附属公司向独立上市公司的蜕变。公司在2018年营收和盈利达峰,公司营业收入达到34.01亿元,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6.63亿元。2019年受有机硅产品价格周期性高位回调、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下游需求放缓、金属硅、甲醇和一氯甲烷等原材料价格回落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公司2019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近2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17%。 有机硅行业:供需格局改善,2020年后半年价格有望回暖。有机硅作为用途广泛的"工业维生素"和"科技催化剂",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医疗个护、半导体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相关政策和环保措施的出台,使得有机硅行业准入门槛提高。随着我国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我国有机硅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2018年,我国聚硅氧烷产能利用率达79.58%。同时由于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有机硅出口稳步上升,进出口价差逐步减小。2018年受有机硅中间体(DMC)下游应用领域快速拓展,DMC新增产能受限,同时上游原材料金属硅、一氯甲烷、甲醇以及能源价格普遍上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DMC价格曾一度达到3.55万元/吨,创历史新高。后续受价格周期性高位回调、中美贸易摩擦、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等影响,DMC的价格有所回落,2019年全年均价为1.93万元/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前6个月均价仅为1.68万元/吨。未来随着供需格局的改善以及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有机硅2020年后半年的价格有望回暖。 新项目增强公司规模优势,重心转向深加工产品。公司是我国有机硅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规模优势显著。截止2019年,公司具备年产30万吨有机硅单体(折合聚硅氧烷约14.16万吨),约占国内有机硅单体总产能的9%。公司30万吨/年有机硅单体及20万吨/年有机硅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建成达产后,公司有机硅单体总产能有望达到60万吨/年(折合聚硅氧烷约28.2万吨/年),届时公司产能规模有望进入全球前五,进一步增强规模优势。同时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继续拓展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业链,提高深加工产品营收占比,丰富产品种类。深加工产品营收从2015年7.74亿元增至2018年的27.32亿元,收入占比亦从2015年的53.22%提升2018年的80.34%。 积极开拓国际业务,拥有低于同行的销售费用率。公司积极开拓国际业务,专门成立外贸部门负责境外销售业务。2018年公司境外收入达到5.52亿元,营收占比达到16.24%。2019年受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海外营收和占比有所下滑,但占比依然达到11.17%。同时公司拥有低于同行合盛硅材等的销售费用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8.5、41.4、52.15亿元,同比增长4.31%、45.22%、25.96%,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76、5.37、8.27亿元,同比增长-49.97%、94.1%、54.03%,2020-2022年摊薄EPS分别达到0.23、0.45、0.69元。对应2020年的PE为53倍、2021年PE为27倍,由于2020年公司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而随着疫情恢复,公司深加工产品优势将显著优于行业,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1、新项目建设不及预期的风险;2、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风险;3、原材料、能源价格波动及供应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