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双翼接受人民网专访时介绍,其研究的超级电容在高效能量收集、存储等核心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既具备电容器快速充放电特性,又具有电池储能特性的新型储能装置。超级电容运用的领域非常广泛,可满足交通运输、风电和电网等众多行业需求。业内认为,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储能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储能端有能量型储能,也有功率型储能。超级电容寿命长、安全、原材料来源广泛,如果能将其能量密度继续提高,降低成本,它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我国超级电容器产业市场规模由2011年的13.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约154.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72%。未来受新能源电网、轨道交通、消费电子等下游应用领域快速增长带动,预计2022年中国超级电容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 江海股份(002484)深度布局超级电容,客户遍布工业、新能源、储能等各个领域。 元力股份(300174)建成投产第一条超级电容炭生产线,并实现稳定供货,公司超级电容炭可以用于储能领域。 2021-05-31江海股份(002484)铝电解电容龙头向薄膜电容和超级电容市场迈进 工业铝电龙头,薄膜电容和超级电容迎来拐点,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江海股份是全球知名的电容器生产商,工业类铝电解电容器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公司薄膜电容器、超级电容器随着下游应用的逐渐开拓和客户认证的不断推进,有望迎来业绩拐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3/6.33/8.69 亿元,当前股价对 应未来三年PE 为22.9/16.8/12.2 倍,低于被动元器件行业平均水平。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铝电解电容器:受益国产替代趋势和小型电容器扩张。 供应链自主可控和疫情加速进口替代,技术和成本优势使公司成为本轮铝电解电容器国产替代的主要受益者。公司在铝电解电容器领域拥有50 年的研发生产经验,技术实力国内领先。得益于80%的化成箔自给率和内蒙古较低的电价,江海集团在成本端优势也较为明显。湖北海成有效弥补小型电容与固态电容短板,目前产线已经全部贯通,产品送样认定试验进展较为顺利,盈利拐点有望到来。 薄膜电容器:三大工厂完成整合,充分受益新能源市场放量。 公司三大薄膜电容器子公司中,新江海动力电子以直流支撑和吸收薄膜电容器为发展重点;苏州优普生产小型化和交流类薄膜电容;与基美合资的海美电子生产车载薄膜电容。光伏、风电、电动汽车进入新的高速成长期,加上新江海及子公司前期准备,公司薄膜电容器业务有望在2021 年实现根本性突破,公司薄膜电容器业务2021 年营收目标3.5 亿元,同比增长80.1%。 超级电容器:下游应用逐渐成熟,拐点已现。 江海股份在超级电容器布局多年,LIC 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 年初,公司完成超级电容器生产场地搬迁,由4 千平方米搬 至6 万平方米大厂房,产能扩张3 倍,设计年产值10 亿元,打破了产能瓶颈。下游风电、智能表、轨道交通、电网市场日渐成熟,港 口机械、采掘装备、电梯、军工等新应用逐步开拓,公司超级电容器将成为拉动公司成长的重要引擎。2021 年,公司超级电容收入有 望达到3 亿元,接近翻倍增长。 风险提示:5G 推进不及预期;MLCC 价格下跌风险;公司产能释放受限等。 2021-04-20元力股份(300174)2020年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 将深化活性炭环保领域布局 产能释放产销创新高,业绩稳步增长:扣除上年出售游戏、本年股权激励影响,2020 年公司营收可比口径增长14.25%,归母净利 润增长30%,业绩持续增长主要由于公司主营产品产销增长且毛利率提升。据公告,2020 年公司活性炭和硅酸钠产品营收占比分别为76.31%、22.97%,毛利率分别为28.13%(同比+2.73 pct)、12.83%(同比+2.72 pct);活性炭、硅酸钠销量分别为9.50 万吨、18.1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5.05%、36.40%。产销规模均创历史新高,主要由于“南平工业园区活性炭建设项目”部分产能投产,以及元禾水玻璃“年产32 万吨固体水玻璃项目”一期年产8 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活性炭项目将继续建设,水玻璃项目8 万吨产能在建,投产有 望为2021 年持续贡献业绩增量。 非公开募投项目陆续建设投产,超级电容炭有望进军高端市场:据公告,公司2020 年中非公开发行募集8.83 亿元,主要投向“南平工业园区活性炭建设项目”共6.56 万吨产能,包括磷酸法粉状炭(化学炭)产能4 万吨、药用炭1 万吨、颗粒炭1 万吨、物理炭0.5 万吨和超级电容炭0.06 万吨,建设期2 年。现已建成1.515 万吨,包括1 万吨活性炭生产线、5000吨颗粒炭生产线、150 吨超级电容炭生产线,第二条150 吨超级电容炭生产线主体完工,正在调试,2020 年实际产量14,270 吨,实现净利润1,493.84万元。据公告,公司研发的超级电容炭的生产过程没有使用国外技术和设备,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准,有助于满足超级电容炭的进口替代需求,公司将以超级电容炭研发为起点,向特种高端活性炭产业发展。 拟发行可转债扩产气相吸附应用为主的颗粒活性炭,加深环保领域布局:据公告,2020 年公司环保用活性炭增长98%,销售比重快速上升到10.53%,将重点布局环保领域市场的开发。公司公告拟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不超过9 亿元用于“南平元力环保用活性炭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2 亿元。募投项目拟建设VOCs 回收、垃圾焚烧、空气净化、溶剂回收、污水处理的专用木质活性炭10 万吨产 能,围绕大气、土壤、水污染防治,具体包括磷酸法颗粒炭4 万吨、物理法颗粒炭2 万吨、物理法粉状炭3 万吨、颗粒再生炭1 万吨。建设期3 年,税后投资回收期7.34年(含建设期)。据公告,公司连续多年产量、销售量、出口量居全国同行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30%以上。募投项目陆续投产,公司市占率及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提升。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 年-2023 年净利润分别为1.6 亿、2 亿、2.4亿元,对应PE 30、25、20 倍,给予增持-A 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需求不及预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