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石化行业:淘汰产能兑换原油进口,中国炼油或迈向市场化
放松原油进口使用权。 国家发改委宣布进口原油使用权将放松,给符合一定条件的用油企业(拥有一套200万吨以上常减压装置,并符合安全标准和能耗标准等)一定原油进口量,通过淘汰产能和增加天然气储气库兑现相应原油进口量。(详见附录)地炼加工量未必会大幅增加。 我们认为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炼油企业数量不少,虽然进口原油可以保证稳定的原料供应,对冲燃料油全球供应逐步缩减对地炼造成的采购成本冲击,但我们不认为这将大幅增加地炼成品油产量,反之优秀企业可能增加负荷,并以合并方式将低劣企业加快淘汰。此外,地炼仍将需要通过拥有进口资质的企业购得原油,我们认为放松原油使用权并不等于放开原油进口权,因此地炼加工量未必会大幅增加。 原油市场波动剧烈,风险控制成为炼油的新竞争力。 中国的成品油市场已基本供过于求,我们认为地炼增加负荷的结果是增加出口或者在狭小的下游市场激烈竞争,导致利润下降。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14年油价已经导致了一部分企业的亏损和倒闭,随着OPEC放弃对原油市场的调节,我们预计未来的原油的波动性加大。地方炼油企业的生存更需要控制风险,通过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平衡原油加工量;企业可能需要金融工具对冲剧烈的原料价格波动,这就对炼企的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炼油可能加快市场化,油气体制改革加速。 我们认为政府此举是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加快产能淘汰,向进口权加大放开和定价市场化方向靠拢。如果炼油市场化,炼油企业的盈利弹性将有所加大,A股的炼油企业(如中石化)估值可能上行。由此催发的油气体制改革和国企的兼并拆分重组也有可能成为新的主题投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