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 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并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 改革永远在路上。在业内人士看来,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框架逐步明晰,将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并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撑释放活力。同时,坚定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实现以开放促发展、增韧性。 抓改革:增强资产内在吸引力 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如何提升质量、提高投资价值,是增强其内在吸引力的重要命题。近日,上交所制定完成新一轮《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压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引导现金分红与回购增持,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回报投资者的意识和能力;发挥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主渠道作用,加强ESG生态体系建设,完善退市实施机制。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上交所近日更新了指数业务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将推动适合中长期投资的指数和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丰富适合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投资的指数和产品。深交所正在制定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相关工作方案,重点解决中长期资金“买什么”“买得好”等问题;同时,将持续推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研究优化险资入市的机制,支持保险资金加大权益投资。 一位基金业人士表示,随着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盈利能力和长期增长潜力的重视程度会显著提升。这将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真正具有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的领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同时,进一步鼓励企业注重业绩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不只有上市一条路,债券、可转债、优先股、资产证券化、期权、期货等产品和工具都大有可为。近日,中国结算推出三项举措,包括允许信用债ETF试点开展交易所质押式回购、拓宽受信用保护债券回购范围、暂免部分债券登记结算费用等,更好发挥交易所债市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在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谭畅看来,中国结算的三项举措对于交易所债市加大力度支持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融资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暂免发行人服务费降低绿色、科创领域主体发行成本,放宽受信用保护债券回购业务的主体资质要求,有助于更好服务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重点领域融资发展;另一方面,试点开展信用债ETF回购,有助于从投资端增加对信用债ETF的需求,更好发挥交易所债市服务民营企业的功能作用。 强监管:持续优化市场生态 良好的资本市场生态,是资产保持长期吸引力的基础。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坚持严监严管,快、准、狠打击违法违规,集中力量查办财务造假、“掏空”上市公司、严重操纵市场等恶性违法行为,用好用足现有法律法规赋予的处罚手段,“追首恶”“惩帮凶”,加大对涉案责任人的追责力度。 2月28日,中国证监会通报东方集团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情况,初步查明东方集团涉嫌重大财务造假,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3月21日,中国证监会对*ST普利(300630)重大财务造假案依法从严行政处罚;同日,深交所对*ST普利依规启动股票终止上市程序。 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证监会将从严从快查处各类造假行为,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对于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上市公司,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坚决出清此类“害群之马”,让造假者付出惨痛代价。 根据《中国证监会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证监会去年办理各类案件73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92项;罚没款金额153.42亿元,为2023年的2.4倍;处罚责任主体1327人(家)次,同比增长24%;市场禁入118人,同比增长14.56%;强化对涉嫌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和通报线索178件。 下一步,证监会将坚持监管执法“长牙带刺”、有棱有角,“零容忍”打击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保护投资者的鲜明导向,把投资者保护贯穿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和监管执法的全流程各方面,不断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持续积极营造崇法守信的市场生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促共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证券监管部门一以贯之的重点工作之一。近日,证监会主要负责人接连会见外资机构负责人,就经济金融形势、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在业内人士看来,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不断优化制度安排,能够在促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助力企业成长、吸引国际投资以及维护市场稳定等方面实现共赢,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月11日,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提出,研究制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规划,稳步拓展跨境互联互通,切实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进一步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性,更好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与此同时,DeepSeek的出现重塑全球资产叙事,引发外资对中国资产的关注。近日,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外资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股票评级。 高盛表示,今年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强的开年表现。与此同时美国股市近期出现疲软和动荡,这令越来越多海外投资机构开始考虑增持中国股票。高盛认为,去年9月股市飙升主要由政策驱动,降低股市下行风险,本次上涨是由科技驱动,主要是中国科技领域最近的发展改变了游戏规则。 “最新的科技突破本质上更多是由微观和创新驱动的,对企业盈利和估值都有利。”高盛表示,这可能意味着,相比于纯粹由流动性和政策预期重新定价驱动的复苏,这次复苏将更具持久力。 上调中国主要股指目标点位 四大外资投行集体唱多中国资产 本周以来,先后有4家一线外资投行发布看好中国市场的观点。其中,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陆续上调了对2025年MSCI中国指数的目标点位预测;高盛、瑞银表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度与情绪明显上升,普遍认同中国经济处于复苏态势。 上调中国主要股指目标点位 3月25日,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及其团队发表最新观点,上调中国主要股指目标点位。具体来看,该机构分别上调2025年底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目标点位至25800点、9500点、83点和4220点。 摩根士丹利对中国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该机构认为随着盈利预期改善和估值修复,市场有望实现进一步上涨。本次上调指数目标点位主要基于三大理由:2024年四季度财报超预期、盈利预测上修、估值可能进一步接近新兴市场整体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摩根士丹利一个多月以来第二次上调对中国市场主要指数的预测。2月19日,王滢及其团队发表观点,认为在中国科技突破的推动下,中国股市将出现更加可持续的反弹。当时,摩根士丹利上调MSCI中国指数评级至标配(Equal Weight),并分别上调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MSCI中国指数的2025年底目标点位至24000点、8600点、77点。 3月26日,摩根大通发布报告,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及其团队将MSCI中国指数的看跌/基准/看涨情境目标点位从58/67/76点分别上调至70/80/89点。行业方面,在MSCI中国指数中,摩根大通将可选消费、医疗保健行业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超配”。 同样在3月26日,高盛研究部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刘劲津发布最新观点称,在今年中国股票上涨约20%之后,预计还会有更多由基本面驱动的上涨。不过,他也提示行情节奏可能因外部风险因素扰动和获利回吐压力而有所放缓。 此前,高盛将MSCI中国指数的12个月目标点位上调至85点,以纳入人工智能带来的上行动力,这一预测基于该指数2025年12倍的合理市盈率(目前为11.5倍)和9%的每股收益增长(共识为8%)。同时,高盛预计沪深300指数的目标点位仍为4700点,代表未来12个月有约20%的价格回报。 基本面改善成重要驱动力 中国股市基本面改善是本轮外资机构集体“唱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摩根士丹利认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正迎来三年半以来的首次季度业绩超预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企业积极的自我调整措施(如成本削减、海外扩张和增加股息回购等),以及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投资的加速。 因财报超预期和宏观经济复苏,摩根士丹利分别将2025年和2026年MSCI中国指数的盈利增长预测上调至7%和9%。该机构预计,MSCI中国指数有望实现与MSCI新兴市场指数估值的接轨,消除长期存在的折价。 摩根大通认为,在亚洲市场内部,中国股市受益于政策支持、盈利增长周期向上和合理的估值,具备相对优势。并且,DeepSeek正被企业广泛采用以节省成本,预计2025年DeepSeek对企业盈利改善的影响将逐渐明晰。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趋稳,从而改善消费信心。 3月25日,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发表观点。他预计,由于下游板块利润率复苏且盈利基数较低,A股沪深300指数的每股盈利增长有望从2024年的1%提升至2025年的6%。“我们认为历史均值并非估值上限,A股市场估值在2025年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他表示。 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浓厚 在与全球投资者交流的过程中,外资投行普遍反馈,资金对中国股市的兴趣明显提升。 “在刚过去的这一个月里,我们与亚洲、美国以及欧洲的投资者们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着重探讨了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些看法与见解。中国市场已经重新回到了投资者关注的视野中,至少在投资者兴趣方面是这样。”刘劲津称,总体而言,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达到了自2021年初以来的最高点。 孟磊同样表示:“过去一个月内,我们与亚太和欧洲的几十位国际投资者就中国股市进行了交流。他们对中国股市的关注度与情绪明显上升,并且普遍认同中国经济处于复苏态势。” 孟磊认为,投资情绪的改善有一部分来自股市快速反弹本身,也有一部分源于由中国人工智能的创新火花以及政策积极信号所激发的信心提振。国际投资者普遍认同中国经济处于复苏态势,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的行业(包括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等)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投资主题。 对于消费板块,考虑到近期一线城市房价和成交量出现企稳的迹象,且优质消费内容持续供给,消费提振政策不断发力,部分长线投资者开始关注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根据全球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数据,截至2025年2月底,全球主动型基金对中国股票的配置仍有提升空间。摩根大通估计,投资组合中每增加50个基点对中国的配置,将带来82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