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就《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 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加快推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等制修订工作。 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为医疗器械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化进程方面,有望加速技术突破和产品落地。 截至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此次政策从监管框架重构、技术标准升级、产业链协同三个维度推动行业变革。 监管层面,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的细化(如新增质量保证与风险管理章节)将加速行业出清,2024年医疗器械行业并购规模同比增长28%,预计2025年低合规成本企业的市场份额提升幅度可达15-20%。 技术标准方面,AI医疗器械性能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当前国内AI辅助诊断系统平均审批时间已从24个月压缩至14个月,而3D打印骨植入物等创新产品的标准化将推动相关市场规模从2024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68亿元。 产业协同效应上,政策明确支持脑机接口、基因工程合成生物材料等前沿技术,与2024年10月发布的《医疗器械管理法(草案)》形成协同,后者已将创新医疗器械临床审批效率提升30%。 光大证券分析,结合近期的行业动态,三大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医疗器械产业的逻辑。 一是AI医疗进入临床刚需阶段,DeepSeek大模型在百家三甲医院的应用使诊断效率提升40%; 二是手术机器人实现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Q1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同比增长67%,单台手术成本下降至进口设备的60%; 三是脑机接口进入商业化临界点,湖北省医保局已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费用纳入医保支付,单例手术收费突破6000元。 展望后市,从市场空间看,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1.5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而医用机器人领域国产化率有望从2024年的18%提升至2025年的35%。 落脚到A股市场,光大证券指出,细分领域中,AI医学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新型生物材料等赛道受益显著,关注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平台化厂商,以及在AI医疗、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布局领先的企业。 相关股票: 康希诺(sh688185)公司目前一直在加速使用AlphaFold等模型,借助AI工具预测蛋白结构改进特性,在传统如蛋白设计领域实现突破,并有助于快速开发创新疫苗。 康龙化成(sz300759)作为CRO领域龙头,目前已全面引入AI大模型,用以加速研发效率和降低研发成本。另外,公司先后入股多家公司,意在推动临床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AI算法长期技术经验累计。 药明康德(sh603259)拥有自研AI平台Chemistry42,该模型基于深度生成模型与强化学习,可自动化设计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优化药物成药性,可将化合物设计周期缩短60%以上。另外,公司先后投资多家AI制药公司,覆盖算法开发、靶点预测等领域。 成都先导(sh688222)作为新药研发CR行业领先企业,公司目前拥有超过1.2万亿的新药种子库。目前公司正在建设的能力还有"AI+自动化”高效化合物优化平台,“DEL/SBDD+自动化+AI/ML"多技术融合不断拓宽实验科学的探索边界提升小分子、小核酸、蛋白降解药物早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