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商务部表示,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将扩大对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区的改革任务授权,赋予其新的改革试点任务;支持有条件的自贸区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加强对中西部和延边等地区自贸区的政策赋能。 过去几年,我国21个自贸区成果显著,以0.4%的国土面积覆盖28%的GDP总量占比、贡献18%的外贸总额、累计形成302项制度创新成果。但面对新的外部形势,自贸区作为外贸排头兵,需要发挥更大作用,商务部对此明确了三个政策原则。 一是首次明确进行"分类指导"原则,对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天津(京津冀)、福建(海峡两岸)等成熟自贸区扩大改革自主权; 二是优先重点支持生物医药(苏州自贸片区)、装备制造(沈阳自贸片区)、海洋经济(海南自贸港)等产业链创新; 三是兼顾区域平衡。对中西部(四川、陕西)和沿边(云南、黑龙江)自贸区加大政策倾斜。 简单说,顶层要通过新一轮改革政策催化,让国内自贸区在应对外部冲击上发挥更大作用。 展望后市,光大证券分析称,新一轮改革驱动下,今年自贸区内的外贸增速有望高于全国平均5-8个百分点,并形成数十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落脚到A股市场,各地各具特色的自贸区改革建设,也将带来对不同产业和环节的企业受益性的差异。 比如,广东自贸区已成为国内数字货币跨境支付试点之一,相关的跨境结算系统供应商最受益。 江苏自贸区已在生物制剂跨境研发便利化上探索出了创新路径。因而,当地CRO/CDMO企业较为受益。 海南自贸港的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结算便利制度全国领先,相关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获得发展机会。 成渝自贸区则在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监管上走在全国前列,相关半导体设备进口服务商受益。 东北自贸区内的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推进,并令高端机床代理商企业汇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