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高阁指的是生肖猴、生肖猪、生肖鸡 置之高阁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的是猴、猪、鸡 《宝匣藏珠终蒙尘,经阁束书负光阴》 "置之高阁"这一典故出自《晋书·庾翼传》,记载东晋名将庾翼批评清谈玄学之风时所言:"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进一步记载了当时士大夫"虚谈废务"的社会现象;唐代杜佑《通典》以"藏书阁"为例,引申为"藏而不用"的治理弊端;至宋代《太平御览》将"高阁"意象与"藏之名山"的文献保存传统相联系。这个成语浓缩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学以致用"的深刻思考——《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实践精神,与《文心雕龙》"积学以储宝"的治学态度,在此形成鲜明对比。 此语与虎、马、猴三生肖存在行为隐喻。寅虎因《周易》"大人虎变"的典故,象征被搁置的才能;午马通过《战国策》"骐骥困盐车"的寓言,体现人才不得其用的困境;申猴则借《庄子》"狙公赋芧"故事,暗指被束之高阁的机巧智慧。这三个生肖共同构成"潜-困-藏"的意象链——虎落平阳的威能蛰伏,老骥伏枥的壮志未酬,猿藏深山的灵性蒙尘,恰好诠释了"高阁"所禁锢的三种生命状态:勇武之力、驰骋之志、机变之才,皆在闲置中黯然失色。 细究这个承载千年忧思的成语,我们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深沉的人才观。从孔子"藏器于身"的处世智慧,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宣言;从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慨叹,到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呐喊,那些被束之高阁的何止是竹简书卷?正如困于深山的猛虎徒留斑纹,系于槽枥的骏马空忆草原,锁在金笼的猿猴怅望林梢,这个成语始终在叩问:当我们将明珠暗投、宝剑尘封之时,被辜负的究竟是器物本身,还是那个未能物尽其用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