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促进高精尖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方案(2025年)》印发。其中提出,推动本市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对外开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开工。 光大证券指出,创新药成为各地“产业升级”的突破口。2020-2024年华东地区(含江苏、上海、浙江等)国产创新药数量达95个,占全国59.7%,江苏以42个创新药居首,上海、北京紧随其后。上海2023年批准上市国产创新药31个,位列全国第二,聚焦ADC、双抗等平台型技术研发;2025年出台基因治疗产品GMP指南,建立细胞与基因治疗快速审批通道。 《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明确,设立5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布局“AI+制药”场景模型开发等。 河北省出台《关于支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5月以来4个新药获批上市,包括全球首个帕金森病长效微球制剂,聚集CpG疫苗佐剂、纳米制剂等全球领先技术成果。 全球ADC药物交易额2023年突破800亿美元,中国药企license-out交易达46起,创历史新高。恒瑞医药PD-1抑制剂海外III期临床完成入组。2024年国内双抗药物获批数量同比增长70%,信达生物PD-1单抗美国销售额突破5亿美元。 展望后市,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创新药企业已经是第一梯队,在最成熟和竞争最激烈的肿瘤领域,中国创新药企业已跟欧美同行并驾齐驱。中研普华数据显示,到2030年创新药行业规模将突破2.3万亿元,中国创新药企业将主导全球30%的临床试验,原创药占比提升至40%。 具体到A股市场,机构指出,经过2024年的医保谈判,80%的A股和港股创新药公司将在2025年迎来产品收入放量期。在此背景下,2025年行业有望集体步入盈利期,或成为中国创新药板块估值系统性提升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