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医药板块再次迎来爆发时刻,恒生创新药指数盘中大幅上涨超6%,A股仿制药、创新药、CXO概念等盘中涨幅均超2%。 自2025年上半年以来,以港股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股走出了强势行情,近期屡创新高,这就与利好政策关系密切。日前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启动,本次集采将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医药行业现状,探寻其中的投资机会。 1、利好政策持续发布,医药行业迎来发展良机 根据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的消息,7月15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同时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本次集采品种遴选情况,初步确定55种药品,治疗领域涵盖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国家医保局有关司负责人介绍,集采坚持“新药不集采、集采非新药”的原则,这意味着集采药品主要为上市多年的老药。同时,第十一批集采确立“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四大原则。 与第十批集采保持一致,本次集采设定“参比制剂企业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企业”数量不低于7家的门槛。经历了三轮严格筛选之后,官方最终敲定55个品种。 第十一批集采还调整了规则,医疗机构过往只能按照药品通用名报量,现在还可以按具体品牌报量。这就赋予医药品牌更高的权重,只要中选就可以直接成为供药品牌。 在竞价规则方面,本次集采引导企业自愿参加、自主报价,尤为强调“反内卷”原则。价差计算基础不再以最低价为基准,这就减小了低价的冲击。 由此我们发现,第十一批集采在政策基调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价格优先”逐渐向“质量价格并举”转变。 这种优化促进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药品质量,促进药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良性发展影响深远。 近一段时间,医药行业利好政策持续出台,这极大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7月3日,官方发布《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提出十条举措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发展。 文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材料“揭榜挂帅”产品的注册指导,配合相关部门出台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支持政策。开展医用大模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合成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产品、医学影像前处理、流程优化软件等新功能、新技术、新模态产品的管理属性和类别研究,依据技术发展成熟度及时动态调整产品管理类别。 2、官方发布十六条政策支持创新药发展 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官方提出十六条政策,进一步完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举措,推动创新药高质量发展。 我们全面梳理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全文内容,重点政策如下: ①支持医保数据用于创新药研发。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方信息互通与协同,做好医保数据资源管理,推动医保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利用。在确保数据安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探索为创新药研发提供必要的医保数据服务。 ②鼓励商业健康保险扩大创新药投资规模。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通过创新药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为创新药研发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培育支持创新药的耐心资本。 ③加强药品目录准入政策指导。优化医保部门企业接待机制,畅通医保部门与创新药企业沟通交流渠道,有针对性加强创新药在药品目录准入方面的政策指导。 ④统筹推动创新药研发。组织实施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聚焦重大传染病、高发重大慢性病、儿童用药、罕见病等重点领域,推动药物研发相关任务落地实施并完善多部门联动的支持机制。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用,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支持医药企业、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开展以创新药研发为导向的科研攻关。 ⑤健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强化创新药真实世界研究,支持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和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 ⑥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鼓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于药品目录更新公布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药品配备或设立临时采购绿色通道,保障临床诊疗需求和患者合理用药权益。 ⑦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发挥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功能,促进创新药全球市场发展。发挥我国巨大产能、超大市场和丰富经验的优势,在国际交流合作中主动宣传推介中国创新药发展成果。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创新药逐渐实现突破,并获得了国际医药巨头的认可。日前多家公司披露BD交易,部分公司BD交易首付款高达12.5亿美元,合作对象也为国际知名药企。 BD英文全称为Business Development,翻译为业务发展或商务拓展。创新药BD就是药企通过License-in/out(医药许可交易)、并购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产品合作、业务整合等。 根据iFinD金融数据终端,A股创新药概念股包括:恒瑞医药、药明康德、万泰生物、华东医药、新诺威、信立泰、复星医药、华润三九、上海医药、科伦药业、常山药业、长春高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