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轮轮胎(601058):没有公告就是好“公告” 事件:北京时间2022 年2 月8 日晚,美国海关公布2021 年美国轮胎进口数据,2021 年,美国进口乘用车轮胎1.89 亿条,较2020 年同比增长11.9%,其中从越南进口轮胎1406 万条,同比增长6.8%,从泰国进口4060 万条,同比下降7%。截止2022 年1 月31 日,轮胎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业绩预告的企业均出现净利润大幅下滑(超过50%)或者净利润为负;根据交易所规定,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50%以上或者净利润为负值的企业,需要在1 月进行业绩预告,而公司根据交易所规则无需披露业绩预告。 点评: 东南亚双反,趋势分化显著。根据美国海关数据,2021 年,美国进口乘用车轮胎1.89 亿条,同比增长11.9%,美国进口卡车轮胎1725 万条,同比增长32.8%。2021 年,是美国对东南亚地区进行双反制裁正式落地的第一年,美国分别对泰国、越南、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乘用车轮胎进行了双反调查并最终落地。从最终的税率来看,越南地区的税率显著低于其他国家。因此从乘用车轮胎分国别的进口数据来看,2021年,美国从越南进口轮胎1406 万条,同比增长6.8%,从泰国进口4060万条,同比下降7%,二者出现了显著的分化。而且我们认为,随着越南地区的乘用车轮胎产能进一步增加,这一分化趋势将更加显著。而从未被制裁的卡车轮胎来看,2021 年,美国卡车轮胎进口显著增加,考虑到2020 年疫情影响,从2019、2020、2021 年三年维度的数据来看,美国进口卡车轮胎分别为1446、1299、1725 万条,美国进口卡车轮胎在疫情控制措施逐步放开的情况下,美国市场的卡车轮胎需求较2019年也有显著的增加,而分国别来看,美国从越南进口了卡车轮胎72、125、190 万条,美国从泰国进口了卡车轮胎456、469、701 万条,过去3 年,美国从越南、泰国进口的卡车轮胎都出现了显著的增加,主要是受到中国企业在两国的产能增加、而相应高性价比产品在美国市场受到青睐的影响。而需要注意的是,从在越南和泰国布局产能的企业数量来看,越南地区目前全钢胎的主要中国企业仅有赛轮,而泰国地区的产能包括中策、双钱、玲珑、浦林成山、通用股份,竞争相对更为激烈。我们认为,不管是从受到双反影响的乘用车轮胎来看,还是未受到双反影响的全钢胎来看,赛轮的越南工厂在2022 年以及未来的3-5 年内,从出口美国市场的角度来看,都有望显著优于泰国的轮胎工厂;而从半钢胎来看,2022 年,随着公司在柬埔寨产能的逐步达产,这一优势将会更加突出! 行业重压之下,真金本色凸显! 2021 年,是轮胎行业集体承压的一年,尤其是自2 季度以来,在海运费高涨、上游原材料涨价、国内市场需求不济的多重压力之下,各轮胎企业业绩整体出现下滑。从主要上市公司近期公告来看,玲珑轮胎预计公司2021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7.5-9.5 亿元,同比下降54-64%,从单季度来看,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8.2亿元,若公司2021 年归母净利润不达8.2 亿,则4 季度单季度预计亏损。贵州轮胎预计2021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2.65 亿元,同比下降55.5%。风神股份预计2021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1-1.2 亿元。通用股份预计2021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3332 万元至-5979 万元。青岛双星预计2021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5.8 亿至-6.8 亿元。根据交易所规定,业绩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50%以上或者净利润为负值的企业,需要在1 月进行业绩预告,而目前赛轮、森麒麟和三角轮胎三家企业根据该规则无需进行业绩预告。我们认为,在轮胎行业整体承压,全年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赛轮2021Q3 额外还受到越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越南工厂开工率显著受到影响,但公司2021 年业绩仍然做到了相对的稳定,更加凸显了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即使面对行业的波动,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而且2022 年,随着公司越南工厂自2021 年4 季度以来已经全面恢复生产和柬埔寨工厂的投产,有望重回高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85、249、293 亿元,同比增长20.23%、34.67%、17.63%,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22、25.18、32.89 亿元,同比增长2%、65%、30%,2021-2023 年摊薄EPS 分别达到0.50 元,0.82 元和1.07元。对应2022 年的PE 为14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 1、新建产能投产不及预期2、橡胶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3、海运持续紧张的风险。 万业企业(600641):离子注入机大额订单落地 国产化持续放量 事件:2022 年2 月8 日,公司发布公告:其控股孙公司北京凯世通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凯世通”)拟向重要客户出售多台12 英寸集成电路设备(包含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低能大束流超低温离子注入机),总交易金额约为人民币6.58 亿元。 点评:子公司凯世通近7 亿离子注入机订单落地,公司国产化实力凸显。公司目前主要的半导体设备产品是其子公司凯世通的离子注入机,本次交易总金额为6.58 亿元,产品为数十台面向12 英寸的包含低能大束流和低能大束流超低温的离子注入机,完成了验证订单到批量重复订单的跨越,公司在离子注入机领域具备较强的国产化实力。2020 年中国离子注入机市场规模达到44.5 亿元,市场被AMAT 和Axcelis 垄断,占比近90%,目前国产化正处于1-N 的阶段,一条月产1 万片的12 英寸逻辑芯片生产线大约需要20 台以上离子注入机,国产替代空间较大,公司突出的国产化实力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司多元化布局,积极转型集成电路核心装备平台型企业。除子公司凯世通的离子注入机外,公司收购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气体输送系统领域精密零组件及流量控制解决方案供应商Compart Systems,完成设备核心零部件的布局,目前持股33%;同时设立嘉芯半导体,目前持股比例80%,完成年产2,450 台/套新设备和50 台/套半导体翻新装备的布局,主要从事刻蚀机、快速热处理、薄膜沉积、单片清洗机、槽式清洗机、尾气处理、机械手臂等8 寸和12 寸半导体新设备开发生产及设备翻新。随着核心装备业务的逐步布局,有望完成“1-离子注入机” 到“N-平台型:刻蚀机、薄膜沉积机、清洗设备、离子注入机以及快速退火等” 的跨越,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展。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需求迫切,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2020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87.2 亿美元,同比增长39.2%,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的26.3%,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2021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87.8 亿美元,同比增长53.7%,预计2022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有望达到343 亿美元,同比增长19.2%,到2023 年我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有望上涨5.8%至362.9 亿美元。我们预计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全球占比有望从2021 年的28%提升到2023 年的32%,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公司积极布局集成电路核心装备领域,国产化持续受益。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公司积极布局集成电路核心装备领域,子公司凯世通离子注入机处于持续放量阶段,另外其设立嘉芯半导体以及并购Compart 有望实现平台型集成电路设备公司的转型,我们持续看好公司外延内生的成长前景,维持公司2021-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4 亿元、5.22 亿元、5.51 亿元,当前市值对应的PE 分别为65x、48x、45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客户导入及验证不及预期,晶圆厂扩张不及预期,技术研发不及预期。 中航机电(002013)2021年业绩快报点评:2021年业绩低于预期 2022年有望提速 事件:2022 年1 月21 日,公司发布2021 年业绩快报,公司2021 年营收149.86 亿元,同比增长22.59%,归母净利润12.59 亿元,同比增长17.11%,扣非净利润11.03 亿元,同比增长21.61%,低于市场预期。 投资要点 完成全年经营计划目标,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公司2021 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49.86 亿元,同比增长22.59%,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目标1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59 亿元,同比增长17.11%,全面完成年度经营计划目标。第四季度公司业绩增长放缓,主要原因是为后续生产做准备,同比交付的产品数量减少。公司全年利润增速低于收入增速,主要原因是公司2021 年全年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支出增加影响利润增长。 聚焦主业,剥离非航空资产。公司2019 年收购南京航健,并统筹各子公司的维修能力和资源,确立了航空机电系统维修服务保障领域的领先地位,打造一站式航空维修服务模式。同时将子公司庆安制冷与中航机电三洋制冷进行合并,合并完成后预计庆安制冷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航空机电系统主要供应商,受益于军工行业高景气。公司是中航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业务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为我国在研在产军机提供机电系统配套产品和服务,在“备战”“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的背景下,军工产业链迎来高景气,型号批产带来广阔需求;目前部队中有大量公司已交付的机电系统产品,随着军队加强实战化训练,飞机使用频率的提高,公司航空维修业务增长迅速,维修业务的占比在逐年提高;在民用领域国产大飞机取证和量产节点将至,机电系统现阶段使用国外产品,在后续国产化的拉动下,可进一步增厚公司业绩。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基于十四五期间军工行业高景气状态,以及公司航空业务发展前景, 我们预计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9/16.62/20.48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32 元、0.43 元及0.53 元,对应PE 分别为37/28/23 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下游需求及订单波动;2)公司盈利不及预期;3)市场系统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