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智控(002050):淡季业绩超预期 新能源持续高增长 事件 公司发布2021 年业绩快报及2022 年1-2 月经营数据2021 年实现营收159.7 亿(+31.9%),实现归母净利润16.82 亿(+15%),其中Q4 营收约42.5 亿(+21%),归母净利润3.89 亿(+5.1%);2022 年1-2 月实现营收30.6 亿(+40%),实现归母净利润2.9 亿(+30%)。 简评 2021 年业绩符合预期,新能源热管理贡献业绩增量汽车热管理业务实现高增长,预计实现营收约50 亿(+102.5%),贡献净利润约5.5 亿(+65.7%),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非汽零)业务营收约110 亿(+13.8%),贡献净利润11.3 亿(+0.1%)。Q4业绩增速下行主要因为:(1)原材料及出口运费涨价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拖累盈利能力;(2)传统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受下游家用空调等市场消费需求疲软制约,Q4 营收小幅下滑。 2022 年1-2 月业绩增速上行,传统业务客户需求超预期营收增速提升主要因为:(1)传统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非格力系客户配套份额或有明显提升,导致当期需求提振,行业淡季下仍实现产销两旺;(2)新能源热管理下游需求高增长,1-2 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量同比+169%,其中特斯拉国内产量同比+155%。 新能源车热管理龙头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 年传统制冷空调电器零部件业务营收同比+20%,汽零业务营收同比+60%,2022 年公司总营收或可达212亿元(+32.5%),归母净利润22.4 亿元(+33%),本轮回调后对应公司当前PE 约26 倍,接近最近几年估值低点,继续看好公司作为新能源热管理龙头的竞争力及成长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行业竞争加剧,需求不达预期。 凯盛科技(600552):营收符合预期、减值扰动业绩 继续看好公司长期成长性 事件: 公司发布2021 年年度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24 亿元,同增24.79%;归母净利润1.57 亿元,同增30.35%;扣非归母净利润0.62 亿元,同增1061.38%。单四季度,公司营收14.80 亿元,同增2.78%;归母净利润0.14 亿元,同减68.13%;扣非归母净利润-0.43 亿元,同减39.20%。 公司公布2021 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1.00 元(含税),现金分红比例为48.52%。 点评: 营业收入增长符合预期,新型显示+新材料双双发力。报告期内,公司新型显示业务实现营收50.71 亿元,同增22.31%;毛利率14.99%,同增0.29pct。新材料业务实现营收11.77 亿元,同增48.75%;毛利率22.29%,同增4.95pct。新型显示业务是公司营收基本盘,未来仍在持续扩大显示模组产能,并向大尺寸领域进军,有望带动公司业务规模稳步提升。新材料业务中,传统旗舰产品电熔氧化锆产销量同比增长超30%,稳定锆产销量同比增长超35%,球形石英粉、纳米钛酸钡、稀土抛光粉、纳米复合氧化锆等业务拓展均取得积极进展。 业绩不及预期,主要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扰动。2021 年,公司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40 亿元,同增152.29%,其中坏账准备2976 万元,存货跌价准备1.10 亿元。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额度较高,主要因订单中零星成品未达到客户品质要求而被退货,及部分原材料因客户订单取消或暂停而暂存。上述成品、原材料在市场上均可销售,同时具有继续使用或者返修的价值,公司更多出于谨慎性原则进行减值计提。因此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本年度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数额较大,但对公司业绩更多为一次性冲击,并不具备持续性,且未来有冲回可能。此外,公司在报告期内取得政府补助1.27 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55 亿元。 财务费用如期减少,研发费用增加助力未来成长:2020 年受汇兑损益影响,公司财务费用达到1.83 亿,2021 年降至1.27 亿元。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达到2.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92%,远超当期净利润(2.48 亿元)。研发费用增长虽短期影响公司业绩,但对于技术创新型企业而言,未来将持续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培育增长动能。 UTG 仍是现阶段估值提升催化剂:折叠屏手机市场环境逐渐成熟,正处加快推广阶段,UTG 是理想的折叠屏盖板材料,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国内手机厂商已逐渐进军折叠屏手机领域,UTG 需求即将放量。2021 年,公司持续推进UTG 良品率提升,并聚焦一次成型迭代技术开发,已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目前公司 UTG 一期项目已具备量产供货能力,且与下游客户合作已较为深入,产品即将面世。UTG 二期项目(1500 万片/年)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当中,未来有望持续推动业绩增长。 依托集团科研赋能,新材料未来更具看点。公司被凯盛集团定位为“3+1”战略中的“显示及新材料”平台,在产研结合大背景下,有望依托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原蚌埠院)强大的科研实力,获得更多优质科研成果赋能,其实UTG 就是典型案例。我们认为公司UTG 业务的成长性已被市场逐步认知,但新材料业务的发展潜力仍未被充分预期,尤其是部分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均较高的产品。2021年,公司球形石英粉产销量大幅提升,生产规模达到国内前三;纳米钛酸钡通过国内头部企业认证,实现批量供货;纳米复合氧化锆中试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半导体用高纯合成二氧化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纯度可达6N-7N,瞄准国产化替代,以上产品未来均具有较大成长空间。 公司新材料业务平台主要包括全资子公司蚌埠中恒(产品为电熔氧化锆、硅酸锆等)和控股子公司安徽中创(产品为纳米钛酸钡、稀土抛光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2021 年,蚌埠中恒实现营收9.92 亿元,同增28.01%;实现净利润8816 万元,同增90.91%,净利率为8.89%。安徽中创实现营收4.35 亿元,同减1.77%;实现净利润1.03 亿元,同增118.04%,净利率为23.78%。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长期看好折叠屏手机发展趋势,以及公司在国内UTG 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外公司新材料业务也在持续孵化,利基市场国产替代,瞄准半导体、光伏及生物医学等新兴方向,未来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由于公司业绩表现受减值、政府补助以及费用支出变动影响较大,我们出于审慎考量,下调公司22-23 年归母净利润为2.32/3.40 亿元(较上次下调32.36%和19.62%),新增2024 年归母净利润4.84 亿元,但仍看好公司未来成长潜力,继续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UTG 业务市场开拓不及预期,新材料项目研发和建设不及预期,疫情反弹和贸易摩擦风险,资产和信用减值风险,汇率波动风险。 飞亚达(000026):疫情反复拖累业绩 内功修炼成效渐显 事件:公司发布2021 年年度报告,21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52.4 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归母净利润3.9 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单Q4 实现营业总收入11.6 亿元,同比下滑11%,实现归母净利润4526 万元,同比下滑43%。 整体来看,公司业绩略低于市场预期,预计主要与国内疫情散点式爆发,尤其Q4 以来公司销售重地疫情反复有关。 名表业务增长可圈可点,自有品牌均价稳步提升。分业务来看,①名表零售业务:21 年实现收入39 亿元,同比增长30%,消费回流趋势得以延续,全球疫情持续时间超预期的背景下,公司与国内目标消费者交互时间延长,境外奢侈品零售环境恢复难度以进一步加大。公司前期提质增效成果显现,紧握此轮行业机会,进行门店体系优化升级,亨吉利中高端渠道占比超过55%,并积极推动创新门店合作模式(与历峰合作开设高端集合门店时光天地),同时不断提升门店运营能力,老店平均单店产出同增28%,平均客单价同增25%,库存周转率突破2 次。②自有品牌业务:21 年实现收入10 亿元(YoY+4%),疫情反复影响下尚未恢复到19 年水平,但品牌形象不断提升,21 年飞亚达品牌稳步推进线下购物中心门店进驻,新开购物中心自营店100家,平均客单价同比提升12%。③精密及智能穿戴业务:21 年公司精密科技业务实现收入1.5 亿元(YoY+8%),在深耕光通讯、激光器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新市场和新客户拓展,部分项目进入批量合作阶段,预计公司有望逐步加大精密科技业务资源投入,驱动公司打造新增长极;智能穿戴业务着力打造爆品,提升自营渠道占比,收入同比增长70%。 公司21 年归母净利率提升,毛利率及期间费用率下滑。公司21 年综合毛利率为37.3%(YoY-0.5pct),其中手表品牌/手表零售/精密科技/租赁业务毛利率分别同比+0.4/+0.9/-0.2/+6.3pct,低毛利率业务手表零售收入占比提升拖累毛利率。21 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同比下滑0.5/1.1/0.1pct。综合来看,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21 年归母净利率同增0.5pct 至7.4%。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 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为4.65/5.68/6.42 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20%/22%13% , 对应EPS 为1.09/1.33/1.51 元/股,3 月9 日股价对应22 年PE 为9X,腕表龙头估值性价比凸显,维持 “强烈推荐-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风险、高端消费不及预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