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蚌埠举行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椭圆时空、易动宇航等8家公司与蚌埠签约成为“链式合作”企业。华芯拓远商业航天MEMS惯性传感器等3个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额达23.5亿元。 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在会上表示,从“嫦娥”奔月到“神舟”飞天,从“天宫”遨游到“天舟”补给,多项国家航天重点工程都有“蚌埠智造”的贡献。蚌埠将加快培育壮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商业航天未来产业先导区,以最优政策、最佳服务和最强保障构筑中国商业航天版图上的“蚌埠星座”。 “蚌埠星座”聚企成链 位于蚌埠市禹会区的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批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经过测试已组装完毕,即将发送给客户。2019年,总部位于北京的九州云箭,决定建设自己的发动机装配基地和试验测试基地。最终,蚌埠市禹会区给予了这家初创企业5000万元资金支持,并提供土地为企业建设试验基地。 九州云箭专注于研发支持火箭回收复用的深度变推力液氧甲烷发动机,以高可靠、低成本、可重复使用为特点,实现了商业航天领域多项技术突破。“我们的发动机不仅能‘三起三落’,推力还能‘自由调’,就像给火箭装了‘智能油门’。”九州云箭董事长季凤来说,“蚌埠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 九州云箭是首家落户蚌埠的商业航天企业。2023年5月,蚌埠发布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商业航天产业园、大洪山火箭发动机综合试验平台建设规划等相继出台。当前,商业航天已成为蚌埠市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九州云箭、凌空科技、深蓝航天等一批重点企业落户入驻,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构建“箭、星、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近年来,蚌埠引入了3D打印设备制造企业镭明激光、耐高温材料企业凌空天行等16个产业链上的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下一步,蚌埠将在卫星制造、卫星电子元器件领域及应用场景上逐步配套相关产业链,推动集群规模化发展。”蚌埠市工信局装备工业科科长刘长勇说。 聚焦火箭卫星总装、液体火箭发动机、航天材料等运载工具及动力系统、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等领域,蚌埠正全力打造长三角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制造中心。 根据规划,2025年至2028年,蚌埠市商业航天产业园及大洪山商业航天公共测试中心将全面落成并投产应用;到2030年,累计引进重大商业航天产业项目不少于5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超30家,初步打造超50亿元规模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到2035年,逐步发展为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多维度,接力投 会上,中国·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开园启动。该产业园总用地面积约43.2万平方米,总投资50亿元,按照“1+4+N”布局(1个商业航天科技创新中心,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卫星制造基地、可回收商业航天飞行器总装基地、新材料生产基地等4个基地,以及N个商业航天产业融合平台和应用场景),构建科技、研发、孵化、制造、服务运营的新型业态。产业园已签约项目15个,首批入驻企业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易科奇等进行了厂房移交。 “商业航天发展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领域内早期企业发展不稳定。”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研究员赵文波表示,融资难仍是商业航天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瓶颈。商业航天发展的资金主要来自信贷融资、股权融资和商业信用融资等,虽参与投资机构众多,但存在核心资产估值困难、信贷融资额度较低、技术服务类企业融资难度高等挑战。 基于“基金+项目+园区+产业”的思路,蚌埠正着力开展商业航天基金体系建设,摸索出一套“基金管理人研判+专家研判+市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指挥部研判”的多维度项目评判机制,有针对性选择招引企业,规避各方专家预判侧重点不同的难题。从产业链上游的发动机及零部件,到中游的商业发射,再到下游的产业应用开发商,蚌埠累计设立可投资商业航天产业基金12只,规模152亿元。 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蚌埠构建“1+1+N”商业航天基金体系,即1只产业引导基金、1只商业航天主题基金、N只产业投资基金,对商业航天产业投资形成“接力投”“合力投”,打出助力企业壮大的“组合拳”。“这些基金累计投资项目22个,总投资16亿元。其中,在蚌投资项目8个,累计投资9亿元。”蚌埠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本东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