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长江存储在推动“全国产化”制造设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条全国产化的产线将于2025年下半年导入试产。 光大证券认为,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在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对国内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半导体设备层面,现有国产比例约45%,一旦整线跑通,蚀刻、沉积、清洗、量测等子系统的验证窗口打开,国产厂商有望分享2025-2027年长江存储新一轮扩产资本开支,特别是光刻、量测检测、离子注入等环节替代空间较大。 2024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突破117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市场以35%增速连续五年领跑全球;预计2025年,半导体设备的国产化率将提升至50%! 半导体材料层面,长江存储月产能若从15万片提升至20万片,对国产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的需求将大幅增长。 政策层面,国家大基金三期注册资本3440亿元已落地,投向“卡脖子”设备与材料,叠加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同步启动,资金与订单双向共振。 展望后市,长江存储此次试产的全国产化产线涵盖光刻、刻蚀、沉积等全环节国产设备,若试产成功,将为2026年实现全球NAND Flash市场15%份额的目标扫除设备"卡脖子"障碍! 落脚到A股市场,光大证券认为,全国产化产线意味着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整条供应链都取得了突破,关注半导体国产替代各细分环节(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等)国产替代的龙头企业,特别是长江存储供应链的相关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