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全国15个省份建筑行业开工率超过50%,南方复工率好于北方。住建部在审批、信贷、企业资质等方面政策进行微调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光大证券认为,建筑板块相对收益确定性高,维持板块“买入”评级。招商证券表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持续加码,重大项目复工率快速提升,重点推荐受益明显且估值低位的基建产业链。 投资逻辑: 1、本次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分别定/2019/09/16,2020/01/06,2020/03/16三次降准,期间LPR降低,专项债放量等宽资金举措多次实施,充分印证了国家对融资环境改善的决心,实体经济融资有望得到进一步支持,建筑业作为高杠杆性质行业有望率先受益。 2、从政策面来看,近日国务院下放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有望解决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审批复杂且周期长的问题。预计项目前期工作时间将缩短数月,由于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基建项目占地面积大且多穿越农田,该政策实施后长三角、北上广等试点区域的交通基建有望率先受益。 3、基建新增社融仍处高位,地方债、城投债净融资向好:央行近期公布的2020年1-2月信贷数据,1-2月社融增量为5.92万亿,较上年同期增加2717亿(vs20年1月社融增量增加值为3883亿),社融增量增幅受疫情影响有所收窄;其中基建相关社融增量为3.85万亿,较上年同期多增8101亿(vs20年1月基建相关社融增量增加值为2716亿),基建新增社融仍处于较高水平。2020年1-2月地方政府债/城投债净融资额11239/2676亿,同比分别增加4236/639亿。同时注意到,专项债较2019年同期发行节奏大幅提前,且专项债投向基建占比有明显提升。 4、15省份建筑行业复工率超50%,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目前中国建筑(601668)行业复工率超过50%的约有15个省份,南方高于北方。复工复产方面存在两大难点:第一难是用工返岗难,第二难工地防疫的设施和设备(比如口罩等)保障比较难。各地正在逐步解决这两个问题。住建部也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自动延续企业资质;鼓励鼓励银行对资信良好的建筑企业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线上全流程办理。 利好公司: 太平洋(601099)证券指出,一方面基建严重低估,政策面与资金面利好频出,行业具备攻守兼备的特征,回升态势有望持续,其中城轨作为新基建的政策发力点,投资价值凸显,另一方面,国计民生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相关子行业如抗震板块具备高成长特征,有望于今明两年迎来爆发增长。建议关注长三角基建设计公司苏交科(300284)、中设集团(603018),交通基建央企中国铁建(601186)、中国中铁(601390)、中国交建(601800)、中国建筑;高成长抗震龙头震安科技(300767),钢结构龙头鸿路钢构(002541);装修龙头金螳螂(002081)。 粤开证券指出,政策在基建方面劢作频频,从与项债到各地梳理重大项目再到交通强国和资本金下调,方向已经非常明确,未来对冲投资下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基建,目前基建股估值在历叱底部,有较高安全边际,基建投资复苏,基本面增长确定,政策的持续加码将成为股价上涨催化剂。再次提示基建股的投资机会:重点推荐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葛洲坝(600068)。 【2019-09-16】苏交科(300284)具备成长性的基础设施全领域服务商 管理与综合性专业服务能力打造护城河。公司成立之初,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公路、桥梁等勘察设计领域,从2008 年开启兼并收购步伐,使经营范围逐渐涉足到包括道路、桥梁、市政、水运水利、轨道交通等。优秀的管理能力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三年对赌期过后,收购公司业绩仍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内生增长动力之一,显示公司良好的整合管理能力。低成本外延扩张加速属地化布局。为了夯实国内区域布局,除了直接并购外,2016 年开始公司设立子公司、分院等方式进行属地化建设,拓展异地业务。由于设计企业的核心就是人,直接收购当地的团队比收购公司更直接有效。综合性能力优势突出,新业务不断突破提高价值。公司在环境、智慧交通、海外等新业务不断突破,持续创新提高价值。 留住且有效管理核心人才是苏交科成长关键。设计企业的核心就是人,如何通过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同时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是设计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对标海外设计龙头,通过滚动式股权类激励绑定核心员工以及通过浮动工资激发员工动力是普遍做法。同样,苏交科上市以来做了多次股权相关的激励,且通过专业化外包以及智能化管理持续提高人员效率。 行业需求稳定,我们预计未来5 年复合增速超10%。除了总体投资规模、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投入两个原因之外,勘察设计咨询企业的业务延伸也是行业需求扩张的重要方式。苏交科作为国内咨询设计行业民企龙头,目前市占率仍小(17 年市占率为0.15%)。行业进入成熟期,预计龙头效应更明显。 业绩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从净利润的角度,公司业绩稳中求进,一直保持有持续的、稳定较快的增长。尽管公司并购事项较多,但整体业绩增速较为稳定,没有大起大落。 投资建议。苏交科是国内基建设计龙头,产业链布局完善,是基础设施全领域、全流程服务提供商。公司凭借自身优秀的管理与综合性专业服务能力打造护城河,通过内生外延双轮驱动,上市以来业绩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未来也有望持续。我们认为设计行业需求在投资继续增长、单位投资占比提升(政策推动和项目投资效率的内在需求)、业务延伸等驱动下,未来5 年有望实现10%以上的复合增速。同时,公司正在加速布局环境监测、智慧交通等新业务。我们预计公司19-20 年EPS 分别为0.8 元和1.0 元,给予其高于可比公司平均估值的2019 年13-15 倍PE,对应合理价值区间10.4-12 元,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升。并购整合风险、应收款无法收回的风险、人员管理瓶颈风险。 【2020-03-11】中设集团(603018)设计龙头增长有韧性 智慧交通资产有望重估 江苏短中长期交通基建空间仍大,公司省内领先有望持续受益。中长期来看,江苏名列首批13 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计划到2035 年建成?一日联通全球,半日通达全国,2 小时畅行全省,各区市1.5 小时抵达南京?的高效综合立体交通网,省内交通建设空间仍大。短期来看,2020 年江苏交通工作会议明确全年交通投资目标为1576 亿,保持约15%较快增长,并要求确保北沿江高铁、沪苏湖铁路等58 个重大项目如期开工。公司作为省内交通设计龙头实力突出,有望显着受益江苏交通建设持续发力。 交通强国战略要求高质量发展,综合性设计龙头优势凸显。年初以来交通强国战略加速落地,不仅有望促十四五期间交通基建投资保持强度,亦对交通基础设施品质及功能性提出更高要求,实力突出的综合交通设计龙头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凸显。近年来公司积极开拓省外市场,2018 年设计规划业务省外收入占比达45%,目前已设立31 个省外分院及办事处,且参与制定10 个省份的?十四五?交通综合规划,公司作为全国性的综合交通设计龙头,未来将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要求,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智慧交通技术与应用实力突出,资产亟待重估。我国智能交通系统方案已逐步成熟,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公司旗下拥有交通部的南北两家智能研发中心之一的?智能交通技术和设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技术实力雄厚、先发优势显着。同时全资子公司?新通智能交通? 具备较强的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能力,已连续3 年实现50%以上收入快速增长,成长性优异、市场认可度高。我们预计2019 年新通智能实现收入约3 亿元,利润约7000 万元,ITS 同业可比公司市场2019 年Wind 市场一致预期EPS 对应PE 均值为33 倍,新通智能对应合理市值约为23 亿,资产价值亟待重估。 大规模采用BIM 正向设计提升品质,打造BIM 软件开发新增长点。不同于行业普遍的BIM 反向设计,公司目前设计项目实施已大规模采用较为先进的BIM 正向设计(用BIM 进行3D设计后输出2D 图),可较好发挥BIM各项功能,助力公司提升设计品质、促进品牌推广。2018 年公司成立控股子公司江苏狄诺尼,可为工程建设行业提供闭合周期的BIM 云平台、打造BIM 应用操作系统。公司基础设施信息化产品实力突出,未来有望有望依托领先的技术实力,加速BIM 软件开发商业化,打造全新增长点。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5/6.3 亿元,同比增长20%/15%/15%,对应EPS 分别为1.02/1.18/1.36 元(2019-2021年CAGR 为16.7%),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11/10/8 倍,鉴于公司目前估值与预期处于极低水平,未来有望持续受益于交通强国战略推进,且智慧交通资产亟待重估,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交通基建投资增速下滑风险、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智慧交通及BIM 业务开拓不及预期风险等。 【2020-03-06】中国铁建(601186)联合中标186亿元综合开发项目 中国铁建公告,公司下属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联合体中标嵊州市片区综合开发项目。项目采用"投资人+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人"模式运作。项目总投资约186亿元。项目合作期8年。 【2020-03-10】中国中铁(601390)基建龙头经营趋势向好 政策暖风带动估值修复 全球领先的综合性建设集团,订单业绩增长强劲。公司以基建建设业务为核心(收入占比84%),集勘察设计、施工安装、工业制造、房地产开发、资源矿产、金融投资等业务于一体,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建设集团之一。公司先后参与建设的铁路占中国铁路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建成电气化铁路占中国电气化铁路的90%;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约占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八分之一;建设了中国五分之三的城市轨道工程。2018/2019Q3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404/5719 亿元,同比增长6.8%/15.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2/155 亿元,同比增长7%/18.7%,营收与业绩均显着加速。2019 年新签订单2.16 万亿,同比增长27.9%,趋势强劲。 短期基建稳增长政策加码,长期看龙头市占率提升。今年保增长目标明确,财政货币政策持续加力对冲疫情影响,行业政策面获强力支撑。专项债总量扩容及结构优化(今年以来基建项目占专项债投向70%同比大幅提升),叠加信贷宽松,有望促基建增长加快。展望未来我国基建投资中长期规模仍将维持高位,每年基建整体规模仍在18 万亿以上的水平。未来在税务用工规范化及融资环境变化等因素的驱动下,市场有望趋于集中,基建龙头公司有望实现快于行业增长。 品牌和技术实力突出,铁路城轨龙头地位稳固,抢占多元基建市场加速发展。公司前身是铁道部工程总局和设计总院,在高铁建设、桥梁建设、隧道建设、铁路电气化、盾构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强大的管理技术和品牌优势。相比于其他一些基建细分行业,铁路和城轨壁垒较高,公司牢牢占据这两个领域的龙头地位,同时积极拓展公路、市政、房建等更多元的基建市场。多年来,公司“防守有方”,同时“进攻犀利”,实现了业务结构不断优化,以及订单收入的快速增长。2018 年公司市政/铁路/公路收入分别占比52%/33%/16%,高毛利率市政业务占比已超过一半。 未来驱动因素:1)业务结构不断优化推动盈利能力提升。公司施工业务中高毛利率的市政类占比不断提升,同时房地产等非施工业务快速发展,推动公司毛利率不断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未来趋势有望延续。2)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拓展前景广阔。3)积极创新融资渠道,建筑央企中率先完成116亿市场化债转股,同时去年出售高速公路股权回笼99 亿资金,将有力支撑未来业务发展。4)充裕订单在手,订单覆盖收入倍数高。公司19Q3 末,在手订单31045.7 亿元,是收入的约4.2 倍,支撑未来收入稳健增长。 投资建议:预测19/20/21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3/229/253 亿元(暂不考虑19 年资产出售影响),分别增长18%/13%/10%,EPS0.83/0.93/1.03元,当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6.8/6.0/5.4 倍,目前PB 仅为0.75 倍,处于历史低位,在今年保增长明确、财政货币顺政策周期下,看好公司全年估值修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风险、海外市场政策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项目投资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