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套(安全套)概念上市公司有哪些?避孕套(安全套)概念股一览 2020年避孕套(安全套)概念股最新动态与价值解析: 安全套全球短缺1亿 国内厂商销量暴涨 疫情期间,安全套屡屡登上各大电商销量榜单前列。但热销背后,安全套供应链也正遭受因疫情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的考验,甚至出现了全球短缺1亿只安全套的说法。 “马来西亚的康乐是我们最大的供应商,马来西亚方面要求康乐停产半个月,我们知道康乐的情况之后,立即进行密切沟通,虽然康乐的货比较紧张,但因为我们是重点客户,对我们的供应还算比较稳定。”4月9日,广东诺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诺丝”)董事长江志铭向记者表示道。 早在三月底,便有媒体报道,全球最大避孕套生产商马来西亚康乐( Karex )公司公开表示,因疫情影响,其在马来西亚的三家工厂有近10天来没有生产一个避孕套。该报道称,这导致避孕套短缺数量达到了1亿只。 据悉,4月初,康乐已获得了马来西亚政府的特殊豁免,能够重启厂房,但只能保持5成劳动力,这意味着,马来西亚安全套的产量在短时间内会大幅下降。 不过,江志铭向记者表示,国内市场的安全套市场供应已经趋于稳定。 卫健委的供给也在及时补位。4月10日,上海市卫健委方面对外表示,我国基本公卫服务中已包含免费提供基本避孕药具这项工作,上海市各区的免费避孕药具服务管理工作者全面梳理避孕药具发放设备状态,做到补货及时、药具不断供,确保免费提供避孕药具这项民生服务不受疫情因素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安全套市场存在的不稳定因素或许能给国产安全套品牌带来机会。 4月9日,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向记者表示,“欧美品牌在国内安全套的消费零售上一直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疫情期间,相关品牌的运转可能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停顿,国内的品牌可以得到一定机会。” 国内安全套供应趋于平稳 目前,安全套厂商对国内市场的供应已经趋于平稳。 4月10日,杜蕾斯市场部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马来西亚康乐公司并未向中国市场供应杜蕾斯品牌避孕套,对杜蕾斯的国内供应无直接影响,“目前杜蕾斯产能情况稳定,可以正常满足市场需求。 4月10日,人福医药(600079)(600079.SH)控股子公司乐福思(Lifestyles)集团旗下品牌杰士邦总经理张文耀亦向记者透露,目前供货问题不大,乐福思(Lifestyles)集团在全球有多个安全套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地区的杰士邦品牌主要由泰国、日本、印度提供产品。 “两个月以前,中国疫情紧张的时候,杰士邦积极组织全球货源供应中国的消费者。泰国目前在供货上没有影响,日本也是正常供应,印度班加罗尔的工厂受印度政府停工令的影响比较大,但对中国市场只有个别品规受到短期影响,这些已经在预料之中。” 张文耀说道。 4月9日,位于上海松江的一家成人用品商店负责人梁涛(化名)告诉记者,目前线上线下的供应都没有受到影响,“各品牌向经销商拿货的渠道都是顺畅的。” 梁涛还表示,在国内市场,除了杜蕾斯、冈本等国际知名品牌和诺丝等国内品牌之外,还有许多中小品牌的避孕套厂家在零售渠道供客人选择,他并不担心安全套的供给问题。 张毅也透露,国内许多品牌的安全套都是由国内工厂生产,在国内工厂及时复工后,并不需要担心安全套的产能问题。 4月10日,记者查询山东极美乳胶科技有限公司官网后发现,其公司有天然橡胶避孕套生产线一条,年产量1亿只,新建设聚氨酯避孕套生产线一条,年产量5000万只。 同日,记者在持有“中川001”品牌的兰州科天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发现,2018年1月8日,科天健康十亿只聚氨酯避孕套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国内的天然乳胶原材料供给企业大都在正常的运转之中。 4月10日,记者致电海南橡胶(601118)(601118.SH),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生产的天然胶乳可以用以安全套的生产。“具体合作的是哪家安全套品牌公司我不大清楚,我们自己种植的还没有开割,历来都是四月底才开割,与往年比并没有什么区别,此前的供应应该靠的都是库存。” 同日,中化国际(600500)(600500.SH)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生产的天然橡胶是安全套的原材料。“具体各地的情况不一,中国境内的已经及时复工,非洲的情况还算是正常,印尼的情况可能不好。” 相较于国内市场,国外安全套市场的供给或许更为困难。 康乐公司首席执行官Goh Miah Kiat预测,避孕套将在全球各地出现短缺,对于一些非洲地区来说,这种短缺可能长达数月之久。 “启动工厂需要时间,我们将很难在产能减半的情况下跟上需求。” Goh Miah Kiat表示。 张毅亦表示:“部分欧美品牌的工厂设在国内,目前因为物流受阻、运费高昂等问题,国内的产品发不出去,国外的安全套可能会因此短缺。” 国内品牌迎短暂机会 “疫情一开始的时候,市面上的安全套出现过一定程度上的短缺。”张毅表示,这是源于疫情期间物流受阻和工厂未能及时复工的原因。 张毅透露,商店和仓库本应有一定的存货,因此安全套在疫情初期脱销,与其需求上涨有关。 2月19日,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宅家十大热销商品”榜单中,安全套榜上有名;4月1日-7日,京东补贴计划“春雨行动”再追加价值1亿元的资源,将安全套品牌杰士邦也纳入了其中。 在需求上涨和国际品牌相对不够稳定的供应背景下,国内安全套品牌或能获得机会。 江志铭向记者透露,诺丝品牌在电商平台的销量增长可以用“翻一番”来形容。 张文耀也表示,疫情暴发后,杰士邦在电商渠道的销售表现会更好一些,也是领涨大盘。“进入2020年,杰士邦电商渠道在天猫一些月份的份额已经成为行业TOP 1,和杜蕾斯处于胶着状态。” 作为A股市场唯一拥有避孕套品牌的上市公司,控股杰士邦母公司乐福思(Lifestyles)集团的人福医药股价迎来连日上涨。 4月3日、7日,人福医药股价涨停;4月8日、9日,涨幅分别达8.26%、9.99%;至4月14日的收盘价已至21.38元,而此前4月3日收盘价仅为14.96元。 不过,张毅认为,中国的避孕套市场自由零售端长期由国际品牌垄断,短期的机会并无法改变长年累月形成的大势。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2018年,利洁时旗下的“杜蕾斯”品牌占有中国 30%的避孕套市场,其次是日本株式会社旗下的“冈本”品牌,第三才是人福医药旗下的“杰士邦”品牌,市场份额约占10%。 难入高端市场 张毅表示:“在自由零售市场,国际品牌的首选性依然很高,主要是因为在民众的固定印象中,其品牌更加值得信赖。” 梁涛也向记者表示,在其日常销售中,部分顾客认为国产品牌安全套的质量不受保证。“他们觉得,有的就是贴牌,找第三方有资质的生产出来就可以直接上线卖。但部分主打特效效果的国产品牌安全套在市面上会更受欢迎。” “大部分顾客对国产品牌的印象不好,可能也和有些牌子以前是免费发放的有关系。”梁涛透露。 不过,国内中小安全套品牌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国内的市场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商品自由零售市场,二是卫健委下的卫生体系的渠道,包括社区渠道等,这个渠道量是非常大的,基本上都是国产中小品牌,我们曾抽调过全国10个城市,各城市该渠道的安全套品牌也是比较不统一的。”张毅说道。 但国内自由零售市场是一个正在增长中的巨大市场。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情趣用品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预计,中国避孕套销量将从2015年的128亿只、19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52亿美元。 张文耀也表示,由于中国目前是最大的安全套消费市场,乐福思集团也会把全球的研发、生产更多地向中国倾斜。 国内安全套品牌也依然在努力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 江志铭表示,诺丝相较于国际品牌,在品牌推广上存在进步空间,“特别是互联网推广这块,还是比较弱一些,但我们和中国消费者距离更近,对于消费者需求的反应更快。” 诺丝科技曾挂牌新三板,为了推广品牌,2017年诺丝科技销售费用8613.7万,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1.22%,在其年报中也可以看到,2017年净利润为 487,181.17 元,较上年降低85.92%,主要原因系销售费用中的陈列费、入场费用以及广告费用大幅增加。 其中,避孕套产品占总营收的99.30%。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安全套相关企业有19.8万家,超九成都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只是,过半的相关企业注册资本位于0-100万之间,同时有超过70%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 “目前国内品牌在下沉市场靠价格优势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国内的安全套产业目前还未完全发展壮大,知名品牌数量有限,稍微高端的领域国内品牌也还进不去。在长期发展上,国内品牌在品质上还是需要提升,兼顾薄度和安全度,慢慢建立品牌形象。”张毅表示。 那么,在中国沪深两市中,避孕套(安全套)概念股龙头板块有哪些? 以下是避孕套(安全套)股票上市公司一览表,避孕套(安全套)最有价值股: 【2020-04-13】人福医药(600079)《创新大牛市》公司篇之人福医药:麻药王者 历史拐点 麻药王者,历史大拐点!近1年多以来,我们全市场唯一一家持续推荐人福医药,逻辑在于:18年/19年初以来的人福医药,可类比06-12年——麻药高增长(收入CAGR34%,利润CAGR49%)+聚焦医药主业+股价涨了10倍年宜昌人福收入增速23%/28%,利润增速28%/41%,预计19-22年收入端复合增速20%,利润端复合增速20%+,17年底开始实施“归核化”,剥离非核心医药资产,强化核心主业优势,我们判断公司未来2年市值有望翻倍。 “麻醉镇痛”向“大麻药”布局,业绩有望持续高增长。多科室推广成效显着,17年新进医保品种纳布啡和氢吗啡酮高速放量,瑞芬新版医保取消限制并进入基药,销量增长有望加速。研发进入收获期,阿芬太尼20年初已获批,1类新药麻醉镇静药瑞马唑仑、磷丙泊酚预计20年陆续获批,公司将实现“大麻药”布局。预计未来三年收入端复合增速20%,研发和销售投入高峰期已过,预计利润端复合增速20%以上。 宜昌人福机制理顺,股权绑定利益各方。人福医药收购宜昌人福管理层手中13%股权意义重大:1)新管理层将进一步聚焦归核化,降低资产负债率,提升研发效率,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丰富人次梯队,传递中长期发展信心;2)我们判断“重组+募集配套”前后,短期EPS基本保持不变,中长期因为麻药占比提升,增厚EPS;3)宜昌人福管理层实现换股,公司核心人物李杰将大幅增持上市公司股权,同时任公司董事长,深度绑定管理层利益,中长期稳健发展可期。 20年将是归核化落地大年,负债规模将下降,财务费用有望大幅降低。17年以来坚定实施“归核化”战略,剥离非核心资产已经收回50亿以上现金,20年有望是归核化落地大年,预期收回20-30亿现金,后续计划出售资产若顺利出售,合计将收回现金百亿级别,此外资产重组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10亿,有望用于偿还部分贷款,中长期负债规模和财务费用将持续降低。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2年宜昌人福利润端复合增速20%以上,20年开始负债规模有望降低,叠加利率下行是趋势,财务费用有望减少。考虑到增发和并表(按全年并表测算)影响,预计19-21年净利润分别为8.9/11.6/15.3亿元,20-21年同比增速31%/31%,19-21年EPS0.65/0.71/0.93元,业绩对应20-21年PE27X、20X,麻药利润占比95%,考虑公司麻药占全国80%份额的绝对龙头,优质赛道——高成长性、高盈利、高壁垒,分布估值法,给予20年、21年40倍、38倍PE,合理估值28元、35元,年内50%、一年80%空间,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麻药降价;归核化力度和进展不及预期;归核化中途放弃转向继续投资并购;产品销售不及预期等风险。 【2020-04-13】东风吹林花满地 海南橡胶(601118)向产业链上游攀升 从"刀耕火种"式的人工割胶,到智能机器人自动割胶;从单一的出售天然橡胶初级原料,到乳胶枕头、乳胶床垫等深加工产品;从"靠天吃饭",到探索天然橡胶收入保险…… 中国证券报记者前往海南橡胶调研采访发现,作为一家基于传统产业的上市公司,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吹拂下,海南橡胶正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做大做强做精天然橡胶主业,并抓住政策红利,发力热带高效农业、文旅健康产业,向产业链上游攀升。 人工智能、大数据 橡胶园里藏着"黑科技" 4月初,距离天然橡胶收割季还有一个月时间,海南橡胶位于澄迈的红光分公司橡胶林里,几个特殊的身影提前忙碌了起来。 在电脑遥控下,一辆微型坦克样式的智能机器人正在橡胶林里行进。每走到一棵橡胶树前,这台机器人便通过机械臂末端的摄像头,自动对准树干上二维码样式的标签,识别这棵橡胶树的相关生产数据。随后,机器人顶端半圆形的刀片精准插入橡胶树干上,割下一层厚薄、深浅适中的树皮,乳白色的天然橡胶原液缓缓从刀口处渗出,流入收集装置内。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这是海南橡胶联合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来的林间智能割胶机器人。"它综合运用了视觉伺服、多传感器一体的组合导航、无线充电等技术,目前属于国内首创。"北京理工华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孙尧表示。 除了智能割胶机器人,在这片海南橡胶着力打造的"智慧胶园"中,藏着的"黑科技"还有不少。在附近另一片橡胶林中,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每棵橡胶都被"绑"上了一套自动割胶收集装备。"目前已经有几千台这样的'一机一树'自动割胶机投入应用。相比人工割胶,这种智能割胶系统可以极大节省人工,提升效率,产量也会更高。"参与该项目合作研发的中创瀚维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郭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智慧橡胶园是公司近年来公司探索主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传统的橡胶种植正在焕发新生机。"海南橡胶总裁李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未来随着"智慧橡胶园"体系的成熟,可以用机器逐渐代替人,对橡胶园的土壤、树龄、产量实现自动化监控,进而对橡胶园内的生物性资产形成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便于公司根据市场行情变化主动调整前端采集生产全过程,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橡胶园"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面貌。 延伸做精产业链 自贸港建设带来新机遇 乳胶枕、乳胶凉席、乳胶床垫……在海口市区一家乳胶制品体验馆内,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这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天然橡胶制品。店员介绍,这些产品从原料到加工正是出自海南橡胶之手。 李超介绍,海南橡胶拥有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原料优势明显。近年来,受国际天然橡胶原材料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公司主业一度处于亏损区间。为改变这一颓势,公司近年来提出了做大、做强、做精、做优天然橡胶主业的战略思路,根据市场行情及产能匹配情况,通过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做大天然橡胶的附加值。目前,公司公司已确立"大浓乳"战略,以"美联"牌浓乳为龙头带动品牌发展。此外,面向C端消费者,公司收购了爱德福乳胶制品公司,相关乳胶生活用品已进驻全国各地商店及网上购物平台。 围绕天然橡胶做文章,海南橡胶的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近年来,海南橡胶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获批省级科研项目8项,还成立了多个下属科研机构,科技兴胶的格局初步成型。 除苦练"内功"外,自贸港建设机遇也给海南橡胶注入了制度创新的活力。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海南橡胶探索的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制度就入选了海南自贸区(港)第一批制度创新案例。 李超介绍,近年来国际胶价持续低迷,天然橡胶价格从2011年的4.2万元/吨跌到目前的不足万元/吨,跌幅近80%。在引入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制度后,公司相关产品直接对标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力合约的天然橡胶期货价格。保险期内,一旦期货平均价格低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价格,保险机构便对海南橡胶集团低于成本的差额部分给予赔付。另外,因自然灾害引起的产量损失部分,保险机构也予以赔偿。 【2020-01-06】中化国际(600500)推出股权激励计划 262名高管和骨干员工获授公司股票 日前,中化国际(600500)"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在公司董事会上通过,该计划旨在向262名公司高管和核心骨干授予5916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股本总额的2.18%。这是中化国际在激励机制改革上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公司上市20年来在股权激励上的首次突破。 中化国际执行董事、总经理刘红生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股权激励计划,把核心员工和公司的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调动大家积极性,在未来打造千亿市值的公司。 公告显示,这262名被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管、关键岗位和核心骨干人员,人数约占公司员工总人数的1%。此次以定增方式发行的限制性股票锁定满两年后,如果公司业绩和个人业绩均达到设定的考核条件,就可以解除锁定。 以刘红生为例,他获授限制性股票130万股,占该计划授予总量的2.2%;公司6位副总和1位董秘则获授限制性股票105万股到60万股不等;其他254位关键岗位人员及核心骨干则获授4629万股。 "这是中化国际上市20年来的第一次,这次覆盖面是比较广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股权激励计划,把核心员工和公司的发展统一起来,进一步调动大家积极性,在未来打造千亿市值的公司。"刘红生表示。 为了搭建核心骨干员工与公司发展的长期利益绑定机制,2019年初中化国际开始启动股权激励项目,设计了中化国际"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并于2019年9月25日发出公告,2019年12月10日获得国资委批复。 据了解,本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业绩指标很有挑战,不仅要完成中化集团下达的经济增加值(EVA)目标,还要达成利润总额持续增长和高净资产回报率。以第一批股票解锁的业绩考核条件为例,2020年公司净资产现金回报率(EOE)不能低于26.5%,且不能低于对标企业75分位;2020年利润总额较2016-2018平均利润总额增长率不能低于89%,且不低于对标企业75分位,对应较2018年利润总额的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1%;同时,2020年公司经济增加值(EVA)还要达到中化集团下达的考核要求。 为了鼓励员工创新,促进业务快速发展和战略落地,中化国际近两年深化改革,其中激励机制改革是"深改"关键组成部分。公司从短期的、现金型的激励入手,逐步向中长期的、股权的激励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激励体系,包括已经推出利润增长分享奖金(GPS)、项目激励、风险抵押金、模拟股权、收益分红、技术入股等各类针对不同对象的激励措施。 资料显示,中化国际是世界500强公司中化集团的二级公司,是中化集团核心主业"创新型精细化工业务"的承担者,近年来中化国际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列为三大战略方向。2018年9月,中化国际经过半年多的酝酿,发布了"深化改革"的总纲领,总经理刘红生站上讲台发起"深改"总动员,向广大员工宣发包含战略再聚焦、业务进退组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创新激励、改革考核评价机制等九项改革举措。 "这套深改'组合拳'推出后,在2019年全球化工行业整体业绩大幅萎缩的困难环境下,我们的对手业绩大幅度下降,而中化国际经常性业务盈利保持平稳增长。下一步,我们要'再造中化国际',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做到千亿市值,打造成化工行业的旗舰,成为中国化工行业的头部企业,接下来的三到五年是非常关键的。"刘红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