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会议提出,着眼国内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挖掘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潜能,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瞄准产业升级,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通过平台、软件、数据、算法将设备和信息(供应链管理)互联,是沟通新基建各领域的纽带,对提升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和存量资产效率具有深远意义。看好工业软件、工控核心产品、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床等细分产业。 相关上市公司: 汇川技术:内资工控龙头,今年一季度工控订单同比增逾四成; 宝信软件:钢铁信息化业务受益于钢铁行业兼并重组,IDC业务上架机柜数量持续提升; 能科股份:智能制造业务围绕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5G等产业链发展,持续实现高增长。 【2020-04-09】汇川技术(300124)变革赋能 工控和电控龙头二次腾飞 投资要点 工控集大成者,通用自动化、新能源汽车、电梯三大业务协同发展。汇川03 年成立、16 年沉淀,工控从单一变频产品起步,定位高端、推行行业解决方案、聚焦重点行业灯塔客户、瞄准进口替代,一举成为国内变频器龙头;09 年率先布局伺服、对标松下、13 年突破,15 年开始通用领域实施行长制,有效突破电子、锂电、光伏、纺织、冶金等,通用自动化领域比肩西门子、ABB。新能源汽车13 年突破客车、16 起大举布局乘用车,电梯19 年收购贝思特完善布局,目前形成工控(金牛业务)、电梯(奶牛业务)、新能源汽车(犀牛业务)三大主业协同发展。“华为-艾默生”管理基因,重视研发、解决方案和行业营销、战略精准打造核心竞争力,19年汇川营收73.9 亿,过去10 年剔除贝思特CAGR 高达35%,19 年利润10.5 亿。 变革赋能产业,增强增长动力。华为1987 年成立,97 年以来在IBM 等优秀外脑的帮助下进行了多轮变革,实现了公司体量、运营效率的不断增长。以华为为标杆,汇川19 年起开始进行组织变革,聘请华为前高管创立的咨询团队,协助规划了包括公司治理(CG)、战略(SM)、营销(LTC/MCR)、研发(IPD)、供应链(ISC)、人力资源(IHR)等一系列变革项目,首批三大核心项目19 年10 月启动,目标是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敏捷的流程化组织”,变革后汇川的核心竞争力、组织效率、战略能力进一步提升,达到人均产值5 年翻番的目标。 优势行业强复苏、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组织变革三轮驱动,汇川通用迎来高增。人口拐点之下中国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刚开始,工控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本土品牌市占率不足30%,成长空间十足。同时工控与宏观经济相关,3-5 年一轮周期,18年6 月中美贸易战开始工控景气转弱、19 年5 月贸易战升级加剧,19 年Q1-4 增速分别1.7/-1.0/-2.9/-0.2%,其中OEM 市场-3.7/-3.3/-6.0/-3.9%,项目型5.8/3.5/2.0/4.3%,Q4 开始好转,中观指标PMI、固投、机床、机器人产销等也印证好转。20Q1 疫情并不改变工控复苏态势,口罩机解决方案需求火爆、此前率先复苏的电子、光伏、锂电等下游需求依然旺盛,仅有项目型市场复工偏慢暂时低迷,预计二季度将转好。而汇川依靠锂电、光伏、电子等优势行业率先强势复苏、抓住口罩机行业机会,海外同行供货紧张加速了比如风电类似的行业进口替代,Q1 订单明显超预期,体现出极强的经营α。同时低迷时期公司开启组织变革,提升凝聚力,19 年推出伺服、PLC 等新一代产品,20 年有望推出CNC 等,我们认为,正如16 中-18 年中行长制后通用板块超高增长,此轮复苏中通用自动化有望回到30%以上的增长区间。 电机电控厚积薄发,拨开云雾见光明,未来再造一个汇川。电机电控是电动车中除电池外最关键的零部件,预计2025 年全球电控市场规模超千亿。汇川13 年给宇通独家供电控在15 年成为国内销售额最大的电控企业,16 年底大举布局乘用车电机电控,依托工控平台打造电控产品,携手Brusa 补全电机、减速器、DC/DC、OBC等短板,打造800+人研发团队,累计投入研发20 亿+,打造全球一流的动力总成供应商。当前高端乘用车电控竞争格局以海外博世、法雷奥、博格纳、日电产等为主,国内仅汇川能够同台竞技。乘用车客户拓展方面,公司19 年威马放量、车和家年底开始起量,20 年互联网车企继续放量,一线车企广汽、长城等19 年成功B点20 年开始放量,未来继续开拓争取A 点,海外国际车企19 年有2 个成功定点,今年预计将继续突破2-3 个。19 年商用车产品减量降价和乘用车尚未上量下预计亏损3.5 亿左右,20 年商用车恢复,乘用车客户进入收获期,有望大幅减亏1 亿以上,目标2022 年盈亏平衡,预计2025 年拿到国内10%以上份额,有望“再造一个汇川”! 电梯相关业务是稳定现金流压舱石。电梯一体机是汇川行业开拓的典范,18 年电梯销售13.7 亿,07-18 年CAGR 高达40%。19 年汇川收购贝思特,两家公司在客户、产品方面形成互补,一方面加快汇川对跨国客户的拓展,另一方面丰富了汇川电梯的大配套解决方案能力。电梯业务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好,长期看是汇川稳定增长的现金流压舱石。贝思特并表将在20 年给汇川带来1.6-2 亿的利润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计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7/14.79/18.84 亿,同比-10.3%/+41.3%/+27.4%;EPS 分别为0.60/0.85/1.09 元,对应现价PE 分别44 倍/31 倍/25 倍,给予20 年42 倍PE,目标价35.7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竞争加剧、电动车产销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等 【2020-04-25】宝信软件(600845)2019年年报及2020年一季报点评:智能制造与IDC业务双轮驱动 工业软件业务有望后续提升利润空间 事件:2020 年4 月22 日,公司发布2019 年年报与2020 年一季报。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68.49 亿元,同比增长17.69%,归母净利润8.79 亿元,同比增长99.83%,不考虑追溯调整的实际增速为31.42%,归母扣非净利润8.38亿元,同比增长38.73%。2020Q1,公司实现营收12.98 亿元,同比下滑7.40%,归母净利润2.74 亿元,同比增长45.86%,归母扣非净利润2.62 亿元,同比增长34.56%。 2020 年Q1 疫情影响下公司表现稳健。一季度公司营收下滑-7.40%,主要系疫情影响,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5.86%,主要系毛利率提高6.61pct 和政府补助资金及政府项目结题数量同比增加导致的其他收益增加(+102.22%),整体表现稳健。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47.52%,主要系受疫情影响回款情况偏低,以及收款中票据结算量偏高;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2.46 亿元,主要系IDC 四期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投资支出减少;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增加2200 万元,主要系子公司宝康电子增加短期借款2,000 万元;整体实现现金流入7383 万元。 2019 年公司软件开发与IDC 业务发展良好,叠加武钢工技集团并表,公司营收大幅增长。从营收结构看,软件开发及工程服务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24.37%,毛利率增加3.83 pct,主要系宝武智慧制造需求增加,此类业务收入占比提高提升了软件工程业务整体的毛利率;服务外包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19.36%,毛利率增加0.98 pct,主要系宝之云全国已交付项目整体上架率达到80%以上,顺利完成相应节点的建设交付;系统集成业务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48.38%,毛利率增加19.47pct,主要系子公司武钢工技集团(现武汉宝信)2018 年消化了以前年度未确认成本,导致当年毛利率为负,2019 年进行业务调整聚焦,减少附加价值少的硬件销售业务所致。从盈利结构看,IDC 的高毛利率使公司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大幅提升。IDC 业务的毛利率约为软件开发业务的2 倍,约为系统集成设备业务的5 倍。 未来公司IDC 业务成为盈利增长新动力,公司传统智能制造业务仍具业绩增长空间。宝信软件IDC 业务上架机柜数量持续提升,2019 年投资建设超过2000 个标准机柜,IDC 属于属于重资产业务,公司依托宝武集团极具禀赋优势。资本优势使后发企业很难追赶宝信规模;技术优势使公司获批上海首批IDC 能耗指标,获批 5000 个机架数,占比 20%。传统智能制造业务方面,宝钢集团体系并购重组带来可观新增业务需求;钢铁行业行情回暖及集中度提升为宝信软件带来业绩增长空间;非宝刚体系与非钢铁市场拓展带来业务增量。 顶层政策支持迎来海量发展空间。“新基建”成为逆周期调节新工具,工业软件更是智能制造落地的刚需能力,在公司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的双轨领先布局下,有望承接政策利好充分受益于行业成长期红利。5G 商用带来的流量增长和国内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将持续拉动IDC 行业的需求。同时国务院2016 年9 月发布《关于推进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钢铁行业集中度提高,也将从企业付费能力提升、信息化需求增加等方面为宝信软件带来业绩增长空间。 公司盈利预测及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1/22 年营收分别为80.99、96.60、116.68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9、13.06、15.68 亿元,EPS 分别为0.95、1.15、1.38 元,目前股价对应PE 分别为50、42、35 倍。看好公司发展,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影响;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钢铁行业需求萎缩。 【2020-02-26】能科股份(603859)聚焦智能制造 伴随工业互联落地扬帆起航 智能电气起家,战略转型智能制造。公司以智能电气业务起家,为客户提供工业电气节能系统解决方案和能源管理系统平台解决方案两大类产品。自 2017 年起,凭借着对行业的深刻理解以及前瞻性的布局,公司将战略重心逐渐转移并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服务于高端制造业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确立了智能制造以及智能电气双轮驱动的战略方向。公司设立制造运营管理(MOM)团队、数字化工艺自动化产线(PA)团队、仿真测试与服务(STS)团队等,并成功并购联宏科技,打造“智能制造”全产业链条。 智能制造逐渐发力,公司迎来高速增长。公司作为智能制造行业的领先者,目前形成了电气设备和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受益于公司业务转型和下游客户的优势,以及完成对上海联宏的并购, 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 5.2 亿元,同比增长 93.22%,实现归母净利润 0.56 亿元,同比增长 208.37%,业绩继续高速增长。公司于 2020年 2 月 3 日发布 2019 年业绩预增公告,与上年同期相比公司预计增加归母净利润 3549.78 万元到 4564.00 万元,同比增加 70%-90%;预计增加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4290.00 万元到 5148.25 万元,同比增加 100%到 120%。 工业互联网开启万亿市场空间,数字化工业软件系统不可或缺。 2019年 12 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指出,预计 2019 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将达 8000 亿元。按照国务院物联网领导小组长邬贺铨院士提出的 1%行业增值概念:预估早期工业互联网能够给这个行业带来 1%的增值。2019 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超越 31 万亿,占全球 28%(统计局), 2020 年后每年 1%的边际增效相当于工业互联网给我国带来 3352 亿元的工业增值。数字化工业软件系统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贯穿智能制造系统的各个层级。 公司智能制造聚焦四大行业,深耕龙头企业。公司未来将重点聚焦军工、高科技电子、汽车和通用机械四大领域,深耕各行业产业链。凭借多年的市场开拓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建立起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奠定了行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市场先发地位,并于 2018 年 12 月入选我国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规范条件》名录。凭借多年的行业经验,公司已经积累了大量龙头优质客户,通过对知名龙头客户的服务,不但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后续持续服务的空间,也为公司对市场产业链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 并购联宏发挥协同效应,公开增发布局数字孪生。2018 年 8 月 14日,公司公布资产重组预案,以 2.14 亿元收购联宏科技 100%的股权。联宏科技是一家专注于为汽车、机车、通用机械、消费电子、航空航天、船舶等机械制造业领域内的广大用户提供面向智能制造的全产品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产品工程解决方案(PLM)及全方位信息咨询服务的公司。2019 年 1 月 30 日,公司发布公开增发,拟发行不超过 2500万股,募集资金 3 亿元。其中基于数字孪生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平台拟使用 1.34 亿元、高端制造装配系统解决方案 0.76 元进一步加码发展智能制造业务。 投资逻辑:我们预计公司 2019 年~2021 年的收入分别为 8.51 亿元(+108.6%)、 10.82 亿元(+27.2%)、 15.85 亿元(+46.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0.91 亿元(+79.7%)、 1.26 亿元(+38.5%)、2.14 亿元(+69.5%),对应 EPS 分别为 0.8 元、1.11 元、1.88 元,对应 PE 分别为 4 9 倍、35 倍、2 1 倍。我们认为随着工业互联网规模即将进入规模发展阶段,公司业务有望迎来快速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发展不及预期;公司新项目和新客户拓展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