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苹果将在我国台湾竹科龙潭园区建立Mini LED与Micro LED制造厂,并与晶电、友达展开合作,未来将供应iPhone、iPad等产品使用。竹科管理局证实,已通过苹果在龙潭的建厂案,并完成相关资料登记。据了解,苹果此次总投资额达百亿元新台币,初期先投入数十亿元,完成面板技术研发与生产线。 Mini LED/Micro LED相比传统LED在响应速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上效果更好,而功耗大幅降低,属于新一代的显示材料。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制造成本逐步下降,Mini LED/Micro LED将逐渐在智能手机、电视、增强现实系统、可穿戴设备等上面推广应用,市场空间巨大。目前国际大厂除苹果外,华为、三星、LG等也均在积极布局Mini LED或Micro LED领域。 相关上市公司: 瑞丰光电:国内较早研发Mini LED/Micro LED的企业,最新财报显示,公司Mini LED产品已经开始向多家客户小批量出货; 艾比森:已布局Mini LED前沿技术,并推出相关产品; 国星光电:已成功开发 Mini LED、Micro LED产品及芯片,并导入客户试样。 [2020-04-20] 瑞丰光电(300241):行业筑底业绩承压,Mini新品挽弓待发-年报点评 事件:瑞丰光电发]布最新年报显示,2019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3.7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2.17%,归母净利润-1.26亿,较上年同期下降-246.27%,销售毛利率18.57%,比上年同期下降1.13个百分点。 同期,公司发布2020年一季报显示:2020Q1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同比下降26.02%;归母净利润0.07亿,同比下降56.06%。 业绩波动源自行业景气下滑,资产减值之后有望重拾成长。受照明市场增速趋缓、行业供给过剩,并叠加中美贸易环境突变等多重因素影响,LED行业在历经2016-2017年高歌猛进之后,于2018-2019年进入下行周期,全行业大多数公司均出现较大下滑/亏损。外部环境景气不佳,使得公司业绩承压,2019年全年收入有所下滑。亏损原因主要系资产减值所致,比如子公司玲涛光电由于人员调整致使业绩波动,公司已对其全部商誉计提减值完毕,并委派瑞丰大尺寸背光团队全面接管。随着公司嫡系核心骨干入驻,全面整合之后的玲涛光电将有望重整士气,恢复成长。 疫情影响Q1表现,未来成长还看需求回暖。2020年新春伊始的新冠疫情,对国内及全球经济活动造成较大冲击,受此影响,公司一季度开工率有所不足,从而造成Q1业绩下滑。当下国内疫情已基本受控,公司经营活动正在回归正常,展望未来,如若海外疫情可得及时控制,LED下游需求也将有序恢复,公司经营成绩可望否极泰来。 MiniLED引弓待发,新型显示蓝海只差临门一脚。随着5G商用稳步推进,更大带宽、更高网速必将促进超高清视频产业链快速成长。电视终端既是高清视频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又可作为家庭物联网核心入口,有望率先受益。故而,无论是传统家电代表TCL,还是互联网家电新锐力量华为,均纷纷推出其"智慧屏"产品,抢占家居物联网这一重要入口。 瑞丰光电miniLED背光方案无论从画质、饱和度、对比度均能达到4K、6K、8K显示效果,且产品寿命和性价比均显著优于OLED,有望获得客户青睐。我们看到在传统电视背光领域,瑞丰有着十年积累,并与核心大客户TCL形成股权绑定。如若下游智能电视终端类产品中mini背光方案占比逐步提升,具有技术和渠道双重优势的瑞丰光电,可尽享先机。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在LED市场逐渐饱和,行业增速放缓的过去几年,瑞丰光电开辟出一条差异化竞争路线,聚焦价值含量更高的新型显示领域(miniLED+激光放映)。虽然短期业务受行业下行及疫情影响有所承压,但同时也应看到,LED行业在经历了这一轮长达两年以上的充分洗牌之后,行业格局得到明显优化,市场份额也逐渐集中于头部企业,疫情结束后,复苏亦将逐步正常化。MiniLED,作为LED这颗"老树"上所迸发出来的"新枝",将有望给瑞丰光电注入新的活力。预计公司2020-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74、1.55、2.57亿,当前市值对应PE38.43、18.45、11.12倍,首次覆盖,给与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全球疫情蔓延导致下游需求不及预期;2)MiniLED产品推广进度不及预期;3)LED市场竞争加剧。 [2019-05-03] 艾比森(300389):受益小间距行业持续高景气度,公司业绩稳健增长-2019年一季报点评 事项:2019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2亿元,(YoY+26.50%),归母净利润2831万元,(YoY+27.89%)。 评论:19Q1淡季不淡,业绩增长有望逐季递增。2019Q1公司收入利润均增长25%以上,公司实现LED显示屏总签单约5.25亿元,同比增长约24.11%,延续了2018年快速增长的势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8%,其中一季度公司大幅度加大海外布局和投入,旺季收入规模提升后盈利能力料将释放,公司业绩有望逐季递增。 小间距爆发拉动LED显示行业快速增长,行业景气度上行。小间距在亮度、色彩、可靠性等方面优势显著,在专业显示市场对液晶和DLP拼接屏的快速替代,当前渗透率约20%,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推动小间距性价比持续提升,替代空间巨大。中国大陆是全球最大的LED生产基地,在全球LED显示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商用市场比专业显示市场规模更大,夜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小间距带来应用新机会,电影、广告、体育、文娱在内多领域运营模式的革新有望持续推动小间距景气度上行。 推出惠州工厂二期扩产计划,提供充足产能支撑。公司公告拟投资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用于公司惠州工厂二期扩产及投资MES智能制造系统项目。公司计划通过进一步扩大产能,以满足订单不断扩大的需求。惠州二期的加速扩产有利于提升公司竞争力,并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足够产能支撑。 小间距行业领先企业,深度受益行业发展。公司深耕LED显示18年,坚持自主研发,技术积累雄厚,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艾比森点间距在3mm及2.5mm以下的小间距LED显示屏因其在技术、质量、效果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而赢得了中高端市场的欢迎,被广泛运用于指挥控制中心、大型展览、会议室等领域。同时,公司从2015年开始深入布局各地渠道,为将来商用市场爆发后的销售奠定了基础。公司小间距占收入比重40%,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随着小间距LED行业的高速增长和向商业渗透,艾比森盈利能力也料将不断释放。 完成增持及股权激励,彰显公司发展信心。2017年艾比森控股股东丁彦辉先生与邓江波先生于完成股权增持,并对中高层及核心员工推出了2017年股权激励计划,彰显了公司上下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投资建议:我们维持预计公司2019-2021年净利润3.52/4.37/5.32亿元,对应市盈率分别为14/11/9倍。LED行业景气,市场需求旺盛,公司盈利能力优秀,给予2019年20倍估值,维持目标价22元,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趋于激烈,贸易战加剧,扩产速度不及预期。 [2020-04-29] 国星光电(002449):老牌LED封装龙头,MiniLED打开全新成长空间-深度报告 老牌LED封装龙头,产业链布局完善,规模优势凸显。国星光电成立于1969年,是国内最早生产LED的企业之一。经过多年稳健经营与发展,公司逐步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工厂成长为全球LED龙头企业,2018年LED封装营收排名国内第2,全球第8。近年来,公司在立足LED封装主业的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形成涵盖上游芯片、中游封装器件及下游照明应用的垂直一体化布局,产业链布局完善,财务指标稳健,规模优势凸显。 行业位于周期底部,持续受益产业区域转移+龙头份额提升。LED行业自17Q4开始进入下行通道,经过近两年去库存周期,上游芯片价格于19Q4开始企稳,主要LED厂商库存水平恢复正常,行业底部基本确认。近年来全球LED产业链持续向中国大陆转移,行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劣势产能加速退出市场,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作为国内LED龙头企业,公司技术、规模兼具,预计将充分受益这一进程。 小间距持续景气,成本下降驱动产品快速渗透。小间距LED通过缩小灯珠间距实现更细腻的显示效果,且具备无缝和寿命长等优点,近年来从室外显示向室内进军,形成对LCD和DLP拼接屏的替代趋势。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推动小间距LED性价比持续提升,叠加大陆企业在供给侧的持续推动,国内小间距LED市场从2015年开始快速增长,并从专显市场向商用、民用市场不断渗透;海外市场对小间距的需求从则从2018年开始提速,进一步拓宽小间距LED潜在市场空间。 MiniLED显示特性优异,国星光电布局领先。MiniLED作为背光源可实现曲面显示及超薄应用,在色域、饱和度、HDR、使用寿命和功耗等方面特性优异,相比MicroLED具备更高量产可行性,吸引各大厂商争相布局,行业前景广阔。国星在MiniLED布局领先,目前已拥有IMD四合一、COB等多项技术储备,并积极配合下游知名TV品牌实现量产,充分把握行业发展契机。公司于19年初计划投入10亿元进行LED扩产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完成,二期蓄势待发,随着二期项目于今年逐步达产,预计公司MiniLED产业地位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强化。 投资建议:虽然公司受疫情影响短期经营承压,但从中长期来看,海外疫情演绎下LED产业链向大陆转移趋势有望加速,而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在下游需求萎缩时能更有效地抵御外部风险,市场份额有望实现逆势扩张。我们看好MiniLED放量对公司业绩的推动作用,并认为公司在疫情平复后将率先受益行业发展契机。预计公司2020-2021年EPS分别为0.69元、0.94元,对应PE分别为14倍和10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导致下游需求不如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