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上交所代表在两会表示,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保证市场的流动性,从而保证价格发现功能的正常实现。 T+0制度包含日内先买入后卖出或先卖出后买入两种。除中国大陆地区外,目前境外主要市场均已实行T+0制度。不同国家及地区对日内交易的具体实施细则上有差别,主要是受不同国家的国情影响。 沪深交易所在历史上曾实行过T+0制度,但1995年出于保护投资者的目的而调整为T+1。光大证券认为,借鉴我国台湾市场的经验,大陆地区可以尝试在科创板率先推行单次T+0制度,尔后再逐步推行扩大。 具体受益标的方面,T+0和做市商制度将从两方面影响证券IT公司。一方面,T+0和做市商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带来交易和估值系统升级改造的需求,带来证券IT业务增量,恒生电子(600570)等证券IT龙头将从中受益。另一方面,T+0和做市商制度,目的都是增加市场流动性,流动性的增加,对于同花顺(300033)、东方财富(300059)等C端交易软件来说,意味着流量的增加,促进用户数,用户活跃度,付费率等指标提升;对恒生电子等B端交易软件来说,意味着券商交易佣金的增加,客户支付能力得到改善,更有能力升级交易系统。重点推荐B端证券IT龙头恒生电子,C端交易软件双龙头同花顺,东方财富。 长期政策催化行业估值提升,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买方投顾试点等政策落地,推动行业竞争格局变化和长期ROE中枢提升,券商α明显提升。制度变革的推动效应目前尚处于前期阶段,在券商生存环境优化的大趋势下,龙头券商受益改革红利,目前估值仍偏低,板块性机会值得关注。重点推荐东方财富、中信证券(600030)、华泰证券,建议关注中金公司。 [2020-05-28] 恒生电子(600570):新品牌"Light"发布,强化"开放、灵动、前沿"技术理念-重大事项点评 公司是金融IT和Fintech龙头,在基金核心系统的市占率远超竞争对手。公司产品化率高,长期坚持创新投入,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具备领先优势。我们判断公司将长期受益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维持"买入"评级。 恒生LIGHT新品发布会推出全新技术品牌"LIGHT"及旗下新产品。本次发布会重磅发布"LIGHT"品牌下四大新品,其中包括支持极速交易的恒生高性能基础设施;支持云原生统一运维的天鉴3.0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的ABS可信管理平台恒融易;以及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数据处理的数据中台iBrain。涵盖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领域,赋能金融企业的智能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LIGHT新品牌强调实现开放、灵活、前沿的架构和产品,与券商的技术发展方向不谋而合。Light在2016年开始曾为恒生内部的移动研发PaaS技术中台,同时支撑各个产品BU及子公司的众多移动产品研发、交付,为金融机构APP开发、交付、迭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现在LIGHT被公司重新定义,成为公司全新技术品牌,其中包含了让系统更灵活的云计算、高性能架构,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有可以用于自研的中台,也可以开放给金融机构使用。我们从各券商的年报中看到金融科技建设都在向数据化、平台化、智能化、便捷化发展。 高研发投入让公司产品体系持续领先,我们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高投入。公司目前已经形成研究院、研发中心以及业务部门平台研发组成的三级研发架构体系,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总计1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0.29%,研发人员4867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6.15%,两者均在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公司自主研发一直领先于行业,2012年UFT高性能中间件速度达到10微妙以内,2014年布局云计算与大数据,2016年加入hyperledger开源项目,同年也开始云原生架构转型,打造云原生技术中台,接下来公司发布了20多款人工智能产品。公司在年初制定了六横六纵新战略,继续加强中台建设,我们认为其研发投入将保持较高水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预算约为44.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人员成本费用预算约为35.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相比2019年公司给予了更高增速预期。 风险因素:金融监管限制创新业务拓展,市场活跃度下行。 投资建议:维持2020-2022年净利润预测12.25/14.39/17.09亿元,对应PE68/58/49X。其中若扣掉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预测,净利润为9.25/11.35/13.80亿元,对应增速为15%/23%/22%,维持"买入"评级。 [2020-05-03] 同花顺(300033):进击-成长的流量BETA 流量奠定模式基石,规模/月活优势明显公司商业模式为“流量基石→B/C端多渠道变现→预收模式带动现金流→研发投入反哺流量基石”。近年来公司持续夯实流量基石,注册用户规模不断扩张,APP月活数领跑行业(2020Q1达3,901.25万人)远超对手东方财富和大智慧。 应注重日均成交量和投资者数量增长的弹性市场已关注到公司现金流可作为业绩的先行指标,但这一指标依旧是滞后的。我们认为,通过近5年现金流、预收账款、收入、净利润等与A股行情的勾稽关系,公司已经向市场证明可以把行情的机会充分反映到报表的优秀能力。如果要更早把握公司机会,我们应注重日均成交量和公司用户数增量的变化。 纵比2015年,投资者扩容+结构优化带来新机遇2015年至今证券投资者显著扩容,2020Q1已经达到1.63亿人,较2015年底大幅增长64.65%,且进一步扩容空间巨大,利好公司做流量基石。此外“高净值”投资者占比提升也有望推升付费用户ARPU值。值得注意的是,2020Q1市场成交额触底反弹,日均成交额达到8,496.53亿元,仅次于2015年高点,年内走势值得期待,公司业绩弹性有望随之释放。 投资建议 公司流量变现模式愈发成熟,流量基石不断夯实,投资者扩容+结构优化带领公司超越2015年。我们看好公司业绩高增长及弹性极致释放的能力,预计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6/19.1/25.9亿元,同比增长51.9%/40.2%/35.5%,对应EPS分别为2.54/3.56/4.82元。首次覆盖予以“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行业竞争加剧,科技巨头入场冲击现有格局,流量运营维护效果不及预期,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 [2020-05-10] 东方财富(300059):互联网券商标杆,零售财富管理龙头 互联网引流优势无与伦比,围绕高黏性用户打造财富生态圈:我们强调,公司在财经领域绝对领先的流量优势是公司最稳固的护城河:1)PC端:旗下东方财富网在用户流量和黏性两方面多年稳居垂直财经门户网站第一;2)移动端:APP用户规模仅次同花顺,用户粘性行业第一,大幅领先其他券商。旗下股吧、天天基金网在细分领域流量优势都居于领先地位。基于核心流量优势,公司积极布局第三方基金代销、证券、征信、期货、互联网保险、小额贷款等金融业务,拓展金融全牌照+延伸金融服务链条,围绕高黏性用户打造财富生态圈,两次转型推进流量变现。2012年后公司构建财富金融生态圈经历了三次大的跃升:基金代销-零售证券-财富管理。每一次跃升,公司均进入了盈利更广阔的市场(基金代销营收百亿级,零售证券千亿级),且基于流量复用性的变现成效显著,客户ARPU值持续提升。 证券业绩持续演绎高成长性,高流量+低成本+优服务构筑核心竞争力:依托互联网证券模式的导流红利,东财证券经纪业务市场份额快速攀升,实现弯道超车,截至2019年6月市占率达3.0%(预计市场排名前十),驱动公司证券业绩持续高增,收入占比超过六成。我们认为,基于零售证券标准化的特征,未来行业趋势将形成相对稳定的寡头结构,流量基础和成本优势是行业重构过程中的核心优势,随公司可转债发行,补充证券营运资金后,两融有望进一步发力(截至2019年6月市占率1.4%),东财证券有望保持其零售证券龙头地位:1)互联网证券特有轻资产模式使其边际成本优于传统券商,低成本运营保障利润同步增长;2)财经流量龙头导流优势显著,零售客户数量持续提升,其累积的流量优势和客户粘性在互联网证券零售业务推进过程中优势显著;3)线上线下全方位布局,B端经纪人+C端APP生态体系最为健全,迅速扩张公司零售证券业务版图,在前期蓄力下后续有望最为受益市场回暖。 对标嘉信理财,公司打开长期财富管理发展空间:1)嘉信理财适应时代的三次转型(折扣经纪商-互联网券商-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均抓住历史机遇,分享时代红利,最终成就全球财富管理龙头。目前嘉信的估值(约3xPB,17xPE),显著高于传统投资银行如摩根士丹利(约1xPB,9xPE)。2)我们认为,嘉信高估值源自:科技驱动,轻资产模式下利润率显著高于同业;转型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后,经纪佣金占比下降,资产管理和净利息收入成为公司收入来源的两大支柱;嘉信理财客户资产和质量逐年提升,客户复用和成长成为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基础,高成长性铸就了互联网券商比起传统券商有着更高的估值空间。3)嘉信理财为东财提供了一个从互联网零售证券成功转型财富管理的范本,随着东财基金产品不断上线,公司正式切入财富管理市场,财富生态圈进一步完善,看好东方财富在财富管理领域展现客户资源、平台系统、运营成本三大天然核心优势,未来在基金产品创设、投资顾问、客户资产配置方面将大有可为。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可转债发行增强资本实力,证券业务进一步扩张,叠加基金上线财富金融生态圈进一步完善,坚定看好零售财富管理业务发展前景。预计公司2020、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23、42.96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交投活跃度下降;2)基金代销市场竞争激烈;3)东财证券市占率提升不及预期:4)财富管理发展不及预期。 [2020-05-09] 中信证券(600030):收入端相对稳健,减值计提加大-1Q2020业绩点评 结论与建议:中信证券发布一季报,公司1Q2020营收增22.1%至129亿,不过净利降4.3%至41亿,系增加减值计提所致。公司收入端增长稳健,经纪、资管、投资业务向好。广州证券现已实现并表,并购后中信证券能进一步补足其在华南地区的业务,公司在券业龙头地位更加巩固。在监管层加大直接融资背景下,作为龙头券商,中信证券理应受益。此次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对于投行业务见长的中信证券,将充分享受此次政策改革带来的红利。在监管层加大逆周期调节背景下,利率处于低位,也有望改善券商负债端。从估值方面来看,目前估值相对合理。综上,我们继续给与"买入"的投资建议。 全年净利增30.9%至123亿:中信证券发布一季报,公司1Q2020营收增22.1%至129亿,不过净利降4.3%至41亿,系增加减值计提所致。 收入端整体表现稳健,经纪、资管和投资业务向好:从收入端来看,受年初以来市场成交活跃推动(1Q2020沪深股市总成交额50万亿,YOY增47%),中信证券经纪业务YOY增21%至27亿;在加大主动管理的背景下,公司资管业务YOY增24.7%至16亿,其中华夏基金实现实现净利润3.5亿元;尽管1Q权益市场受疫情影响,有所压力(上证指数跌9.8%,深证成指跌4.9%),不过中信证券自营投资端逆势上行,YOY增16.3%至57亿。投行业务方面,收入端有所下降,YOY降9.9%至9亿。另外,信用业务YOY降40%至3亿,可能和公司主动减少相应质押融资规模有关及相关利息支出增加有关。 1Q加大减值计提,侵蚀利润。尽管收入端稳中向好,不过我们注意到,公司1Q净利有小幅负增长,主要源于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融出资金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增加。 外延式并购做大做强:中信证券通过外延式并购进一步做大做强,收购广州证券已交易完成,实现并表。并购后中信证券能进一步补足其在华南地区的业务,提升市占率。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展望未来,在深改12条背景下,监管层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中信证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望受益。此次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对于投行业务见长的中信证券,将充分享受此次政策改革带来的红利。另外,逆周期调节加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宽松,公司负债端有望得到改善。结合此次一季报情况,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1年净利增15.1%、17.6%至141亿、166亿,目前股价对应PE21.2X、18.2X,PB1.70X、1.62X,估值合理,继续给予"买入"的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 [2020-05-02] 华泰证券(601688):业绩同比增长3.9%,优于同业,自营与经纪表现强劲-一季度点评 投资要点:华泰证券2020年1季度营业收入68.6亿元,同比+9.9%,归母净利润28.9亿元,同比+3.9%,环比+12.8%。期末归母股东权益1252亿元,较上年底+2.1%,ROE为2.33%,较19年1季度减少0.33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1季度,经纪、投行、资管、信用、自营、其他收入占比分别是22.1%、12.3%、5.6%、6.5%、36.4%和2.3%,其中,经纪、投行和自营收入的占比较19年同期提升4.1/1.6/1.1个百分点。 经纪业务受益于市场交投活跃提升。期末经纪业务的收入为15.2亿元,大幅增长34.8%,1季度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6%至8562亿元,经纪业务收入增速不及两市成交额的同比增速,预计是受到佣金率下降的影响。期末,公司代理买卖证券款为1059.9亿元,较19年底增加18%,显示公司经纪业务较强竞争力。 投资类业务实现稳定增长,驱动业绩增速领跑同业。1季度公司自营收入25亿元,同比增加13.4%,大幅优于同业。其中,投资收益为38.6亿元,同比大幅增加48%,主要是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下滑13.1亿元至-5.5亿元,主要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所致。期末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规模达到2673亿元,较19年底增加5.7%,延续扩表趋势。 融资类业务规模整体回升,利息支出增长快。利息净收入4.5亿元,同比下降11.3%,利息净收入下降主要是公司利息支出增速快于利息收入。报告期末,融出资金规模707亿元,较19年底增加2.4%,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13亿元,较19年底增加15.5%,规模略有回升。公司信用减值0.11亿元,其他资产减值损失0.06亿元,均较上年同期略有提升。 资管的主动管理规模及收入双提升。资管业务收入8.5亿元,同比+18.9%。 2019年,私募资产管理月均规模5880亿元,行业排名第三,私募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人民币2,522亿元,同比+11%。 债券承销驱动投行业绩增长。投行业务收入3.8亿元,同比+54.0%,1季度公司债券承销规模为979亿元,同比+85.4%,再融资规模为107亿元,同比-60.6%。我们判断随着再融资政策、并购重组政策、创业板注册制等政策利好传导至业务端,公司投行业务项目储备有望释放业绩。 投资建议:短期内回购计划对公司估值形成支撑,基金投顾试点资质落地等政策利好落地,充足的资本金以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也保证公司未来战略持续推进。基于我们下调沪深两市股基成交额,我们将公司2020-2021年的业绩由原来的97.8亿元/111.1亿元下调至93.9亿元/103.9亿元,公司当前估值对应2020-2021的PB为1.24和1.1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市场波动风险、政策不及预期、国际化进展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