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五年,有媒体称证监会再次提起向商业银行放开券商牌照计划,想以此来打造“航母级”券商,以应对金融开放。 有媒体援引权威人士消息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分析人士指出,众所周知,自2020年4月1日起,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当前外资券商正在加速进入我国证券行业。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顶尖券商,未来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尽快打造出“航母级头部券商”,才能承载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从而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前几个月,有媒体报道称中信证券将与中信建投合并。尽管双方公司随后均否认了这一说法,但是市场对“航母级”券商的期盼却已是事实。 目前,由于相关法规的规定,中国不允许不同的金融部门混业经营开展不同的业务。但是,很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已经取得了保险、期货等业务的牌照,但没有银行及银行子公司能够申请到证券牌照。 2015年3月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曾公开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在风险隔离的基础上申请券商牌照的制度和配套安排,但政策落地尚无明确时间表。五年以来一直没有相关政策落地实施。此次市场传出的消息可能是政策逐渐松绑的一个信号。 2015年7月1日,传出首家银行获得券商牌照:交通银行继“混改”方案获批后,“混业”也尘埃落地。交通银行入股华英证券一事终于获批准。消息传出后,交行股价大涨,盘中一度大涨超6.5%。 随后是2019年4月13日周六的消息:“最近几天,工商银行将获得券商牌照的事情又开始流传,券业人士对这一传闻可能带来的影响议论纷纷。记者多方求证,并未证实或证伪该传言,不过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券商牌照放开是大势所趋。”4月15日工商银行股价盘中最高涨近3.5%。 据媒体报道,监管部门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 目前分业监管的环境下,银行缺少的主要是股权承销业务和经纪业务。未来综合化获得券商牌照,主要是增加这两项业务,主要贡献在于提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目前中收占比行业均值25%,综合化经营之后中收占比将提升到40%左右,或将有助于提升银行板块整体的估值。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招商银行(600036)、平安银行(000001)等综合经营基础更佳的银行有望受益。 [2020-05-06] 工商银行(601398):负债成本优势显著,资产质量不断向好-首次覆盖报告 综合经营实力强,行业龙头当之无愧作为中国银行业龙头和世界资产规模第一大行,工商银行金融牌照齐全,拥有强大的客户基础和市场竞争力。公司专注综合化业务经营,子公司布局完善,并加速金融科技的发展。截至2019年末,工商银行已经连续七年蝉联《福布斯》杂志"全球企业2000强"及《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榜首,连续四年位列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首。公司长期保持稳健经营策略,已经形成了五项核心竞争力:强大客户基础、低成本负债、完善信贷结构、优质资产和严格风控等。凭借这些优势,加之不断推进经营转型和金融科技发展,公司能够多次承受疫情等外部风险冲击。 负债成本优势拉动净息差,盈利能力增强工商银行存款占比高达83.80%,为其提供了低成本的负债,因此净息差水平较高,保持着较高的ROE。2019年公司净息差为2.24%,高于行业平均;同时加权平均ROE为13.05%,超行业平均1.02%。2019年计息负债成本率仅为1.65%,为A股计息负债成本率最低的上市银行之一。致力于综合化经营,子公司布局完善公司经营多种业务,聚焦经营转型,抓住私人银行、资产管理和投行等增长空间大、带动效应强的业务,积极推广大资管、大零售战略。2019年个人客户净增超4,300万户,增量市场第一。同时,子公司遍布海外,2019年工银理财及奥地利、希腊机构开业,综合化国际化布局进一步完善。 资产质量向好,不良贷款率持续走低2019年工商银行的不良率为1.43%,较上年下降0.09%。关注类贷款自2016年以来下降幅度颇大,2019年下降至为2.71%,较2016年峰值下降了1.76%。债权投资主要是政府债券、政策银行债券,不良风险极低。同时,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都保持增速。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尽管疫情和监管导致银行业估值整体较低,我们认为工商银行凭借稳健的经营风格和成本优势会使其受影响较小。工商银行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预计目标价为5.92-6.38元,对应2020年PB为0.82倍。 风险提示:业务转型带来经营风险,监管趋严导致政策风险,疫情冲击带来市场风险 [2020-05-01] 建设银行(601939):息差承压,存贷规模较快增长-一季度点评 事件:4月29日,建设银行披露1Q20业绩:1Q20实现营收2093.95亿元,YoY+11.94%;实现归母净利润808.55亿元,YoY+5.12%;年化加权平均ROE为15.09%,同比下降0.81pct;截至1Q20,资产总额27.1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58%;不良贷款率为1.42%,较年初持平。 点评:营收高增系结构调整,盈利平稳增长1Q20营收YoY+11.94%,较19提升4.84个百分点,分拆来看,净利息收入YoY+6.74%,中收YoY+5.45%,其他业务收入YoY+172.03%,主要是建信人寿调整产品结构,保险业务收入和成本同步增加。如果在营收中扣除其他业务成本(只计算其他业务净收入),则还原后的营收同比增速仅为4.25%。 归母净利增速5.25%,较19年上升了0.38pct——经业绩归因拆解,主要是规模扩张、成本控制和税收减少所致,息差、非息收入和拨备造成拖累。 ROE水平较高。年化加权平均ROE为15.09%,同比下降0.81pct,在六大行里仅低于邮储银行。 存贷规模增长较快1Q20贷款总额15.98万亿,YoY+12.34%,较年初增长6.39%,应对疫情影响,贷款投放速度加快。1Q20存款总额19.7万亿,YoY+9.16%,为18年以来最快增速;同业负债YoY+34.4%,在计息负债中占比较19年末提升0.29pct至13.23%。 净息差下降幅度较大净息差承压。1Q20净息差为2.19%,较19年下降7bp,同比下降10bp。 资产与负债两端均受挤压,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考量,生息资产收益率较19年下降3bp至3.83%(测算值);计息负债成本率较19年上升1bp至1.75%。因新投放贷款利率已开始下行,存款成本在监管引导下或有所下降,我们预计息差未来下降幅度有限。 资产质量Q1平稳,拨备水平略升资产质量平稳。1Q20不良贷款余额为2260.1亿元,不良贷款率1.42%,与19年末持平,但疫情影响具有滞后性,或在Q2开始显现。1Q20拨贷比3.26%,较19年末提升5bp;拨备覆盖率230.27%,较19年末提升2.58pct,风险抵补能力较强。 投资建议:存贷规模较快增长,维持“增持”评级建行1Q20存贷款规模较快增长,资产质量平稳。我们预计建行20/21年盈利增速为3.3%/2.4%,维持其0.9倍20年PB目标估值,对应目标价8.24元/股,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资产质量大幅恶化;新冠疫情持续;息差下滑幅度过大。 [2020-05-24] 招商银行(600036):科技赋能推动零售银行快速转型-首次覆盖报告 科技赋能下零售之王的转型之路:招商银行是国内首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并且金融牌照优势明显。自成立以来,招商银行结合银行业务发展趋势以及自身发展特点,在30余年间历经多次战略转型改革创新,成功打造为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龙头。2005年,招商银行正式提出"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2014年,招商银行进一步深化"二次转型",定位"轻型银行",明确"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科技赋能下招商银行第三次转型"金融科技银行"。 资产负债结构优势明显:招商银行总资产、净资产均在上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位居首位。负债端市场化程度高、成本优势显著。招商银行战略转型以来,净息差均处于股份制银行同业中的前列。其98%的资金来源于计息负债,市场化程度高,成本优势显著。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迅速,高净值客户资产规模较大。依托高净值客户,招商银行贷款质量高,处于股份制银行前列,不良贷款率处于同业低位水平。得益于较低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的资产质量以及较高的风险意识,招商银行拨备覆盖率不断提升,长期处于同业前列。招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位于同业前列,为股份制银行首位。 零售业务是招商银行的护城河:招商银行盈利能力较强,ROE、ROA均处于同业领先地位。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是招商银行利息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优势:一是息差高于传统对公业务;二是风险分散,不良贷款率低于对公贷款;三是客户黏性高,能为招商银行带来更多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优势明显,非息收入占比较高,长期处于上市银行的前列。同时,招商银行管理费用较高,长期位于股份制银行首位。主要由于,招商银行深耕零售业务所需投入较多,但同时从中获得较高收益率;并且招商银行大力支持金融科技创新,夯实科技基础,加大对IT基础设施建设及研发人员投入。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分别为4.25、4.92和5.71元,根据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法,我们预测,2020年招商银行的PE合理区间在10-12之间,PB在1.8-2.16之间,对应合理股价区间为40.45-44.39元,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转型带来的经营风险;监管趋严导致政策风险;疫情冲击带来的市场风险 [2020-06-22] 平安银行(000001):科技引领,零售突破,打造全球领先的智能化商业银行-首次覆盖报告 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深圳发展银行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并更名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集团为平安银行的控股股东。平安银行背靠平安集团,金融牌照齐全、优势明显。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承压,对公业务压力较大,平安银行布局"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对公零售齐发力,零售业务占比明显提升。资产规模持续走高,AUM保持快速增长:资产端:资产规模持续扩张,零售业务发展迅速。平安银行资产规模持续走高,扩张速度长期位于同业前列,尤其是生息资产的扩张是拉动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负债端:存款规模持续扩大,零售存款增速较快。平安银行存款主要以定期存款为主,企业存款占比仍较高,零售存款占比逐年提升,未来存款结构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定期存款占比下降将有助于降低计息负债成本率,进而缓解成本压力。 资产质量持续改善:零售转型开启后,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占比提升,相较于对公业务,零售业务的不良率相对较低,加之对公贷款质量也有所改善,不良率逐年改善。此外,平安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不断完善,资本充足率提高。 净利润增速较高,净息差优势明显:平安银行净利润保持较高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接近股份制银行龙头的水平,转型动能正不断转化为实际业绩产出。平安银行净息差自2015年以来均处于上市同业中的前列,主要得益于生息资产收益率较高,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同时负债端成本也有所降低。 零售业务不断扩张,中间业务实力提升:零售业务收入显著提升,平安银行个人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逐年提高,且其净利差高于传统对公业务;零售业务有助于分散风险,降低公司不良贷款率,且零售客户端黏性高,平安银行持续推进综合金融服务,能为平安银行带来更多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持续发力,非息收入占比提升,近年来处于同业前列,特别是银行卡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攀升。同时,在推动LUM增长成效显现后,平安银行着手攻坚AUM,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采用两阶段DDM和相对估值法,对平安银行进行估值。在DDM的方法下,我们得出公司估值水平为16.5-18.9元;在相对估值法下,我们得出的股价为17-18.9元。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得出的目标价为16.5-18.9元,对应PB为1.32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转型带来的经营风险;监管趋严导致政策风险;疫情冲击带来的市场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