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召开宇航系统总体重组暨改革单位成立大会,将重组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总体设计部、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组建遥感卫星总体部,打造“一个创新中心+两类总体单位”的顶层架构。 五院全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承包商,北斗三号系统刚刚在7月31日正式开通。本次五院宇航系统总体重组,是航天科技集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 相关上市公司: 中国卫星:专业从事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 康拓红外:已将应用于卫星姿态控制的红外线探测技术引入铁路车辆安全领域; 中国卫通:被五院持有5.04%股权,是航天科技集团从事卫星运营服务业的核心专业子公司。 [2020-05-07] 中国卫星(600118):存货创历史新高预示放量,看好天基系统建设机遇 事件:4月25日,公司发布2019年年报和2020年一季度报告。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64.63亿元,同比-14.77%;归母净利润3.36亿元,同比-19.64%;存货19.56亿,同比+50.76%。2020Q1公司营业收入11.1亿元,同比-16.59%;归母净利润0.48亿元,同比-26.83%;存货25.57亿元,同比+78.67%。 受市场环境影响业绩短期波动,存货创历史新高,业绩有望延迟兑现 2019年,受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市场调整和竞争等因素影响,公司部分型号任务年内立项计划推迟,部分国际合作项目未达预期进展,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4.77%/19.64%。叠加2020年疫情对交付的影响,2020Q1经营业绩持续承压,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同比下滑-16.59%/-26.83%。 公司存货创历史新高,预示未来持续放量。2020年Q1公司存货达25.57亿元,同比+78.67%,创公司上市以来历史新高。我们认为,随着疫情发展的缓解,公司存货或快速消化,业绩有望延迟兑现。 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有望进一步释放利润。2019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1.11亿元,同比+2.47%,主要用于Anovo3.0卫星通信系统、导航芯片、自然资源基础信息综合监管平台等项目,进行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我们认为研发投入增加有利于公司提升其科研实力及工艺水平,或进一步提高毛利率,从而释放利润。 背靠航天五院协同作用显著,看好天基系统建设机遇 公司为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龙头企业,其大股东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实际控制人航天科技集团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公司或充分受益于其深厚技术积淀。公司制造业务涵盖小卫星、微小卫星及部组件制造;应用业务包括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运营服务,具备全产业链布局。我们认为,公司背靠航天五院,协同作用显著,随着北斗三号系统全面组网完成以及“新基建”卫星互联网产业的有序推进,公司业务或充分受益于遥感、导航、通信等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受疫情及市场环境影响,公司业绩短期有所承压。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稳定以及“通导遥”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发展,公司业绩有望持续释放。在此假设下,20-21年营收从94.23/113.15亿元调整至77.13/89.03亿元,2022年营收为98.78亿元,调整归母净利润从5.39/6.57亿元至4.20/4.92亿元,22年归母净利润为5.41亿元,EPS为0.36/0.42/0.46元,PE为92.7/79.18/71.99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卫星应用市场发展不及预期;2.卫星应用产品研制周期较长; [2020-04-29] 康拓红外(300455):平台地位得以明确,新业务将推动业绩高速增长-年度点评 事件:公司发布2019年年度报告和2020年一季度报告。2019年营业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19.17%,归母净利润1.43亿元,同比增长14.35%; 2020Q1营业收入0.89亿元,同比增长16.22%,归母净利润0.08亿元,同比增长1.35%。 点评:重大资产重组顺利收官,规模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公司已成为以智能控制技术核心,面向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高技术领域的智能装备制造商,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均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度和2020Q1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9.17%和16.22%,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14.35%和1.35%。2019年公司原有业务收入3.15亿元,航空航天、核工业两领域新业务合计收入6.13亿元,约占全部收入的2/3,合计贡献净利润7814万元,新业务显著提升公司经营规模和效益。 航空航天和核工业领域壁垒极高,新注入业务将推动公司业绩高速增长。 新注入的测控仿真设备、芯片产品、核工业机器人业务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且相关业务技术壁垒、市场壁垒极高。2019年测控仿真及微系统业务营收4.60亿元(+29.34%),核工业及特殊环境智能装备系统业务营收1.54亿元(+42.60%),增速均大幅高于公司整体水平。公司2020年向关联交易方销售产品金额同比增长65.39%至15.58亿元,反映轩宇空间和轩宇智能在手订单充足,并将推动公司全年整体业绩高速增长。 公司发展平台定位得以明确,体外优质资产有望继续注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公司被明确为航天五院智能装备领域的产业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资产证券化平台。公司间接控股航天五院是国内空间技术领域的主要建设力量,2017年末资产规模接近600亿元,在系统级、部组件宇航产品研制及智能工业装备领域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航天五院是首批科研院所改制试点单位,公司作为发展其旗下地位明确的上市平台,有望受益于航天五院改制工作的深入推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0-2022年营收为14.35/20.26/29.0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2.28/3.24/4.63亿元,EPS为0.32/0.45/0.65元,当前股价对应PE为41/29/2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专用市场推广进度不及预期;商业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2020-04-30] 中国卫通(601698):业绩符合预期,有望受益卫星互联网-一季点评 公司公告:公司发布2020年一季报,Q1实现营收6.08亿元,同比下降7.54%,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0.87亿元,同比下降9.9%;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08亿元,同比下降6.48%。 业绩符合预期,受疫情影响而波动。公司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下降7.54%;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下降9.9%;综合毛利率为31.4%,同比下降10.18pct。从费用端看,公司2020年一季度销售费用为0.08亿元,同比下降34.08%;管理费用为0.41亿元,同比增长2.52%,;财务费用为-0.23亿元,同比下降267.39%;研发费用为0.09亿元,同比下降26.64%。公司收入净利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部分业务的开展;毛利率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新发射卫星,本期增加卫星折旧、测控费用等影响;销售费用下降的原因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营销活动推迟;此外,公司于2020年1月3日召开董事会会议,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对中星18号卫星保险赔款共计2.5亿美元进行人民币现金管理,截止至3月底已购买现金管理产品的金额为人民币13.89亿元。整体来看,公司经营稳健,保持增长趋势。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发展。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线新闻发布会中明确新基建的范围,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地面基站及终端设备和卫星通信运营三部分组成。中国卫通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卫星通信运营商,共运营着15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拥有的转发器频段资源涵盖C频段、Ku频段以及Ka频段等,其中C频段、Ku频段的卫星转发器资源约520个,Ka频段的点波束有26个,卫星通信广播信号覆盖包括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2017年,公司成功发射我国首颗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具备了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我们认为,在促内需和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公司作为产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行业红利。 5G技术的有效补充,多场景应用市场空间大。卫星通信与移动通信、地面光通信一样是现代通信重要方式之一,具有覆盖广、容量大、可靠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军、商、民等多个领域。从应用场景上看,未来高清节目上星与"动中通"等新需求将驱动卫星通信行业加速发展,具体来看,高清节目上星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广播电视台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卫星通信是"动中通"唯一或最经济的通信解决方式,对于船载通信而言,全球海洋卫星通信带宽严重不足,对于机载通信而言,未来国内机载WiFi的普及率有望大幅提升,对于车载通信而言,高通量卫星信号更稳定,覆盖范围更广阔;同时,偏远地区与"一带一路"有望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卫星通信运营商,拥有优质的通信卫星资源与丰富的频率轨道资源,具备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市场占有率高。未来伴随高通量卫星的建设运行,将为公司业绩增长带来新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4.77亿元/5.09亿元/5.45亿元,EPS分别为0.11/0.12/0.12,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事件:境外经营的风险;高通量卫星市场拓展未达预期的风险;不同通信手段竞争的风险;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市场系统性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