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主流地区有机硅DMC市场均价17200元/吨,相比8月1日累计上调600元/吨,涨幅3.61%。8月末时,市场已现上涨趋势。进入9月,原料金属硅的上涨给予有机硅有力支撑,业界心态积极,囤货补仓量增多,上下游供需传导顺畅,市场行情不断推涨。 “金九银十”是有机硅市场旺季,下游库存陆续消耗,存在补仓需求。加之房地产行业开工率回升,硅酮胶等产品受到“稳地产+强基建”的拉动,需求出现好转。另外,5G、新能源汽车、医疗用品也是有机硅下游新兴领域。 相关上市公司: 新安股份:拥有DMC产能27万吨,与跨国公司深化合作强化下游品牌; 合盛硅业: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企业,硅基材料业务链完整。 [2020-08-26] 新安股份(600596):业绩符合预期,下半年业绩有望明显改善-中报点评 公司发布2020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8.18亿元,同比减少0.07%;实现归母净利0.51亿元,同比减少80.23%,Q2单季公司实现净利0.42亿元,同比减少69.60%,环比增370.07%。上半年综合毛利率为12.32%,二季度处于逐步修复状态,我们判断下半年将出现持续改善。 乐山大水致草甘膦短期供给收缩,旺季将来涨价有望超预期。2020年上半年草甘膦产量相较于2019年同期累计减少10%,我们分析主要是一季度疫情影响,4-6月产量已初步恢复相比于2019年同期变化不大。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约3万吨,我们预期下半年美洲存在较大的补库机会。今年本身为美洲种植较好年份,目前国内草甘膦库存降至低位。8月中旬由于水灾冲击乐山福华通达、和邦生物厂区,两家产能分别为12万吨和5万吨,占国内产量约1/3。草甘膦短期供给急剧收缩,供给缺口有望出现,年内产品上涨不排除超预期。公司库存金额处于近一年半来低位。公司拥有8万吨产能,弹性较大。 有机硅需求已呈现略超预期,出口跟内需均表现较强。二季度以来行业库存消化较快,出口不弱,库存今年一季度以来均偏低,伴随国内复工复产,一方面棚户区改造、大量存量房地产进入维修、改造周期,传统建筑用胶需求基本盘稳定,另一方面建筑结构方式改变,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的兴起有望大幅提高有机硅胶在建筑市场的渗透率。此外有机硅在5G、新能源汽车、医疗用品等新兴领域需求正快速增长。目前DMC价格已经反弹至16500元/吨左右,公司拥有DMC产能27万吨,涨价弹性充分。公司重视全产业链优势,加强与跨国巨头深度合作,在终端细分领域也在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暂维持盈利预测,维持评级。预计公司2020-2022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0、5.51、6.10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X、12X、11X,目前公司PB仅1.1倍,安全垫足,产品价格底部看涨,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持续致下游需求修复低预期,草甘膦需求不及预期。 [2020-08-28] 合盛硅业(603260):业绩符合预期,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强-半年报点评 事件:公司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公司实现收入41.83亿元(同比-10.24%),实现归母净利润4.49亿元(同比-31.29%)。其中20Q2实现营收23.24亿元(环比+25.01%,同比+4.76%),实现归母净利润2.00亿元(环比-19.68%,同比-20.54%)。 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逐步消散,真实盈利能力逐步凸显:公司2020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主要考虑受国内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下游需求整体下滑所致。工业硅方面主要受到产量因素掣肘:公司设备改造升级以及交通物流运输受公共卫生事件限制导致原材料供给不足等因素使得20H1工业硅产能未能有效发挥,产量同比-14.2%,销量同比-31.0%,工业硅业务实现营收18.8亿元,同比-30.2%,但随着国内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逐步消散,20Q2公司工业硅销量已实现回升,环比+15.8%,从而带动20Q2工业硅实现9.64亿元营收,环比+5.66%;有机硅方面则主要受价格因素掣肘:海外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酵使得20H1有机硅出口受到影响,导致有机硅产品价格同比下滑明显:分产品来看,公司有机硅产品气相法白炭黑、环体硅氧烷、110生胶、107胶、混炼胶平均售价分别较去年同期-42.9%、-25.8%、-15.9%、-12.4%、-9.94%,同比下滑明显,但报告期有机硅产能的陆续投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价格下降带来的影响:20Q2公司各有机硅产品产销量均位于2018年以来的高位,我们认为产能投产叠加公共卫生事件缓和的背景下,公司真实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显现。(见图1) 产能落地加强产业链一体化优势,定增彰显充足信心:公司作为我国少数能同时生产工业硅和有机硅的企业之一,已经实现电力及石墨电极自供,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显著。同时,公司产能扩张不断落地进一步加强龙头优势:根据公告,2020年上半年鄯善循环经济产业园生产基地主要项目均已建成投产,募投项目鄯善硅业年产10万吨硅氧烷及下游深加工也已完成建设并顺利进入生产,对公司产能实现有效扩充。此外公司在2020年5月发布公告,拟通过向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关联方及公司股东罗燚女士和罗烨栋先生定增募集不超过25亿元来为未来项目建设募集资金,彰显出对于自身未来发展潜力的充足信心。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0年-2022年的净利润分别为13.2亿元、20.5亿元、26.2亿元,给予买入-A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项目建设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