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于今年10月启动整车出口业务,出口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首批出口的车辆为Model3标准续航升级版,与供应中国市场的车型保持一致,现已陆续运抵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预计下周二启航。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现已基本完成Model3的产能爬坡,后续项目一期二阶段正在建设,建成后将形成25-30万辆/年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部分中国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将持续受益于特斯拉汽车销量的高增长,以及特斯拉在中国的产能扩张和新产品投放。 相关上市公司: 旭升股份:为特斯拉提供铝压铸零部件,最新公告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70%; 拓普集团:特斯拉底盘以及轻量化结构件的核心供应商。 [2020-09-30] 旭升股份(603305):特斯拉深度渗透,铝合金布局收获-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公司是国内特斯拉业务占比最高的标的,对特斯拉的渗透不断加深,有望受益于其全球扩张和快速放量。公司当前铝合金高压铸造、铸锻和型材三大工艺布局基本成型,通过特斯拉、采埃孚等核心客户实现新产品、新项目不断落地。公司未来三大工艺有望进一步协同,实现对客户的总成和系统级别配套。我们预测公司2020/21/22年EPS为0.72/0.97/1.36元,当前价对应PE为50/37/27倍,给予公司2021年45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43.70元,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旭升股份是特斯拉业务占比最高的企业。公司是国内特斯拉业务占比最高的汽车零部件标的,2019年对特斯拉销售占比为54%。公司主要产品为精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和工业零部件。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10.97亿元,同比+0.1%;实现归母净利润2.07亿元,同比-29.6%。2014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增长484%,5年CAGR为42.3%;归母净利润增长509%,5年CAGR为43.5%。2014年至今,公司营收和业绩快速增长,主要系下游特斯拉等客户快速放量。除了特斯拉,公司还配套宝马、北极星、广汽等主机厂和采埃孚、法雷奥西门子、宁德时代等一级供应商。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升级,铝合金行业不断扩容。根据全球权威咨询机构ResearchAndMarkets的统计,2018年全球铝合金高压铸造市场空间约为383亿美元,2024年有望达到597亿美元,6年CAGR为7.7%。当前行业格局较为分散,龙头皮尔博格(Pierburg)市占率不到10%,日本利优比市占率不到5%,整合空间较大。此外,根据StrategyEngineers的调查和预测,铝型材和铝锻造零部件未来的应用同样有望大幅提升:2030年,汽车铝型材件的市场空间有望相较2017年增长约350%,年复合增长率为12.3%;汽车铝锻造件的市场空间有望相较2017年增长57%,年复合增长率为3.5%。 公司经营管理优秀,深度配套特斯拉。过去5年特斯拉一直是公司第一大客户,2020年上半年对其销售额占总营收比例达49.3%。公司2014年开始与特斯拉全面合作,从个别零部件全面发展到供应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电池系统等核心系统零部件。 我们预计公司当前为特斯拉ModelS/X配套的高压铸造件单车价值在3800元以上,为Model3/Y配套的价值在1200元以上。随着特斯拉在中国产能不断提升和欧洲工厂量产,以及其零部件本地化生产需求的不断增加,公司有望为ModelS/X和Model3/Y车型配套铝合金铸锻件、型材件等新产品,而且有望跟随特斯拉成长为全球级别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铝合金产品布局前瞻,新业务开始收获。公司借助特斯拉的背书不断拓展客户群,现已配套宝马、北极星、蔚来和广汽等新客户,在手订单充沛。上市之后,公司通过IPO、发行可转债和非公开发行累计募资19亿元,投资建设铝合金高压铸造件、铸锻件和型材件等轻量化零部件产能,三大工艺布局已基本成型,并依托于特斯拉不断实现新工艺、新产品的量产落地。公司自2014年起累计营收增长与累计资本开支的比值从1.5左右下滑至2019年的0.8,当前处于资本开支周期的高投入低回报阶段。随着未来新客户的新项目不断落地,公司将望开启经营周期向上的阶段。 风险因素:全球汽车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特斯拉销量不及预期;新产品获单情况不及预期。 [2020-09-05] 拓普集团(601689):短期业绩受特斯拉带动,中长期新业务发展可期-中报点评 事件:公司于近期公布2020年中报,同时我们对公司进行了调研。 特斯拉等新客户导入效果显著,2020H1实现营收正增长。公司2020年上半年共实现营收25.62亿元,同比增长5.07%;归母净利润为2.16亿元,同比增长2.51%;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98亿元,同比下降0.34%。公司Q2共实现营收13.54亿元,同比增长13.49%;归母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5.29%。公司业绩符合预期。 受益于特斯拉国产化,公司内饰、底盘业务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受益于国产特斯拉的需求旺盛,公司配套Model3的内饰及汽车底盘业务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9.66%和5.74%,对冲了新冠疫情对汽车行业的消极影响。同时,得益于新配套产品的毛利率相对较高,公司的内饰和底盘业务毛利同比增长16.35%和15.62%。传统的优势减震业务虽然营收、毛利略有下滑,但仍优于汽车行业的增幅。整体看,公司以底盘业务为代表的新产品已逐步受到客户认可,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面向未来,"2+3"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公司除国内领先的隔音、减震两大产品线外,又新布局了智能驾驶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轻量化底盘系统三大领域。以上三大领域既契合了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又具备较高的单车价值量,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新看点。我们认为公司布局以上业务的根本优势在于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充沛的产能基础,以及对下游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在Tier0.5级的合作框架下,公司将同时为主机厂提供技术支持和生产支持(类似于麦格纳),未来有望成行业领先的零部件供应商。 公司有望成为智能驾驶系统和热管理系统的核心供应商。智能驾驶领域,公司在智能刹车系统(IBS)领域已有了超过十年的研发经验,产品也经历了数次迭代,最新方案已经开始了面向L4级别以上无人驾驶的技术储备。成熟产品也有望于2022年左右配套客户车型。同时,公司也积极研发布局诸如转向系统(EPS)、智能座舱等电子产品,为后续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储备。另外,公司依托在研发IBS智能刹车系统过程中所形成的电控及精密制造的能力,成功研发热泵空调、电子膨胀阀、电子水阀、电子水泵、气液分离器等产品,也从侧面验证了公司研发的强大实力。我们认为,公司在智能驾驶系统以及热管理系统的技术储备,将使其未来成为汽车电动化领域的核心供应商。 较高折旧摊销的影响将随营收增长而减弱。报告期内,公司折旧摊销金额为2.3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9.19%,比上年增加1.94个百分点,高于行业平均的4%-5%水平。公司的高资本开始与其相对积极的发展模式相匹配。就目前公司下游的主要客户而言,公司充沛的产能布局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是其获取订单的重要优势。而未来随着产能释放后,公司的折旧摊销金额占比有望下降,将提升公司毛利率。 予以公司"谨慎推荐"评级。我们预测公司2020/2021年实现营收分别为59亿元/83亿元,增速分别为11%/4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8亿元/7.57亿元,增速分别为9%/52%;每股EPS分别为0.47元/0.72元。考虑到公司长期的发展空间和短期的增速,并结合目前的市场风险偏好和公司的经营稳定性,给予公司2021年50-60倍PE,对应的合理价格区间为36.0-43.2元,维持公司"谨慎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对海外汽车市场影响超预期;新客户订单释放不达预期;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