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601166):员工主动持股彰显巨大信心 商行+投行战略驱动长期发展 事件 2 月21 日,兴业银行公布部分子公司、分行及总行部门负责人(包括其配偶、子女)于1 月13 日至2 月18 日期间以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自愿买入公司股票1693.29 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20.36 元至23.08 元。 简评 1、公司上下重要员工主动买入股票,彰显员工集体对于公司前景发展和长期价值的强烈信心,对提振估值起到重要意义。不同于高管持股,此次兴业银行为属下部分条线重要员工主动买入公司股票,较高管持股更能增加市场投资者对于兴业银行长期价值投资的意愿。本次员工主动买入公司股票合计1693.29 万股,占A 股流通股本0.09%,以1 月13 日至2 月18 日均价21.82 元/股计算,总市值约达3.69 亿元。各条线部门负责人包括总行、分行及分公司都是紧密接触业务的重要人员,主动买入股票向市场传递强烈的积极信号,表现公司上下对于公司未来业绩表现和长期发展的巨大信心。 2、2021 年业绩快报营收利润双提速,资产质量继续改善;可转债高效落地募集活跃,若成功转股后将有力夯实资本;对优秀业绩可持续有信心。兴业银行2021 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9%、24.1%,较9M21 增速分别提高0.8pct 和0.7pct;不良季度环比实现双降,拨备覆盖率季度环比提高至269%。其中归母净利润增速在已披露业绩快报的5 家股份行中仅次于平安银行,也高于所有已披露业绩快报的上市银行均值,业绩表现突出,作为一家具备经营能力和管理溢价的全国性银行,我们认为兴业银行优秀业绩可持续,重要员工主动买入公司股票就是有力证明。同时500 亿可转债历时仅半年就高效落地,以3Q21 静态测算将提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0.82pct 至10.36%,有助夯实资本基础支撑未来信贷投放。从募集情况来看,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持有比重最大达17.3%,而公众及机构认购热烈中签率不足0.1%,反映大股东及市场投资者对其可转债投资价值的肯定。 3.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兴业银行继续秉持“商行+投行”战略布局,提出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名片,将成为兴业银行独有的竞争优势,奠定公司未来发展及长期价值的根基。我们认为,当前兴业银行估值尚未反映商行+投行战略蕴含的核心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潜力。我们给予兴业银行目标估值为1.08X 22 年PB,对应目标价35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0.71 倍2022年PB,上行空间54%。我们预计兴业银行2022、2023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0%、22.1%,维持买入评级,维持首推组合。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大幅下滑,引发银行不良风险。 晨光文具(603899)公司信息更新报告:双减政策负面影响减弱 新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传统核心业务基本面改善,新业务较快发展,维持“买入”评级传统核心业务上,预计2021 年公司传统核心业务稳健增长;随着双减政策负面影响逐渐改善、产品结构优化和渠道效率提升,预计未来3-5 年公司传统核心业务收入保持10%-15%的年复合增速。科力普上,预计2021 年全年保持快速增长,2022 年营收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且规模效应增强有望带来盈利能力提升。九木杂物社上,预计2021 年维持较快增长,在店铺数量和同店收入同步增加下,未来积极态势将延续。我们看好公司发展前景,但考虑双减政策等影响,下调盈利预测, 预计2021-2023 年归母净利润为14.63/17.29/20.66 亿元( 原为15.05/18.62/22.45 亿元),对应EPS 为1.58/1.86/2.23 元,当前股价对应PE 为36.6/31.0/25.9 倍,为历史低位,考虑到公司行业地位稳固,维持“买入”评级。 传统核心业务:产品结构优化+渠道效率提升助力稳健增长受双减政策、疫情反复等影响且2020H2 为疫情后集中消费的高基数时期,2021H2 公司传统核心业务短期承压,预计2021Q4 以继续消化库存为主,营收增速继续放缓。在上半年营收较快增长的拉动下,预计2021 年传统核心业务将保持稳健增长。展望2022 年,双减政策的负面影响在逐渐改善,2021Q4 小学汛整体备货、订单都已接近历史正常水平;同时公司持续增加高价值产品占比,提升渠道效率,预计传统核心业务2022 年营收增速为10%-15%。 新业务:科力普、九木杂物社较快发展,盈利能力均有望提升科力普:预计2021Q4 保持增长态势,2021 全年营收有望突破70 亿元,2022 年营收有望突破百亿规模。在收入体量较快提升的同时,公司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增强,随着后续客户结构优化和控费能力增强,预计科力普净利率上行。 九木杂物社:预计2021 全年呈较快增长态势,对比同期客流变化,九木表现好于商场整体,明显已步入健康轨道。预计2021-2022 年每年新开店数达100 家,在持续优化商品组合和标准化运营下,坪效和盈利水平有望同步提升,未来可期。 风险提示:政策影响行业需求、局部地区疫情反复,新业务拓展低于预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