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000591):光伏电站运维龙头 受益于绿电市场化 绿色电力运维龙头企业 公司从事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投资运营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生产,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公司自15年借壳上市后稳健推进光伏电站的建设和并购,持有超4GW的光伏电站,持有规模和毛利率居光伏行业前列。业绩持续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强,2015-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五年CAGR为16.81%。 平价上网带动终端需求,碳排放权促进绿电交易在全球各大经济体碳中和政策及平价上网的发展趋势下,光伏行业迎来新的增长阶段。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1-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050~1295GW,2021-2025年中国新增装机量达到355~440GW。十四五期间全球装机量与十三五期间相比将增长100.76%~147.61%,将带动终端光伏电站建设,预计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到200GW以上,国内新增装机将达到75GW以上。碳排放权交易的深入推进也将提升绿电企业的收益。假如公司光伏电站全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出售CCER每年收益可达3.1亿元。 规划年均3GW光伏电站投资建设,大幅扩建光伏组件产能公司持续推进光伏电站的高质量投资建设和收购,推进光伏电池组件的产能建设。目前公司拥有5.19GW的光伏电站及1.2GW高效单晶电池和2GW高功率组件的产能。我们认为公司2025年末可实现光伏电站累计装机规模20GW,及20GW高效电池,4.5GW高功率组件产能的扩建,运营及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提升公司发展空间。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8.59/81.66/106.02亿元,同比增长29.29%/19.06%/29.8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5.40亿元、20.13亿元和27.43 亿元, 同比增长49.78%/30.73%/36.27%, EPS 分别为0.51/0.67/0.91元/股,三年CAGR为38.84%,对应PE分别为18x/14x/10x。 根据可比公司估值情况,我们给予公司22年19倍PE,目标价12.73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光伏电站在建和并购进度不及预期;电池和组件产能扩建进度不及预期;光伏下游新增装机量不及预期;异常及恶劣气候环境的变化;疫情的反复影响施工进度;原有电站补贴拖欠的长期延后导致公司现金流不足。 海康威视(002415):全年业绩稳健增长 创新业务和EBG是主要成长动能 公告:公司发布2021 年业绩快报,营业收入813.01 亿元,同比增长28.03%;归母净利润167.84 亿元,同比增长25.39%。其中第四季度营业收入256.72亿,同比增长19.50%;归母净利润58.18 亿,同比增长17.61%。 受益创新业务和EBG、SMBG 拉动,全年业绩稳健增长。公司全年收入增长28.03%、归母净利润增长25.39%,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PBG和SMBG 与宏观挂钩较为密切,上半年增速较高,下半年有所放缓,EBG全年增长都较为稳定,海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都有了好转,经济活动基本复苏,也实现了平稳增长。创新业务全年都有高速增长,继萤石之后,机器人业务也将分拆上市。分季度来看,考虑到基数和宏观原因,收入增速逐季有所放缓,Q4 单季度仍取得了19.50%的增长。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营业利润率略有降低。公司全年营业利润率22.72%,同比降低1.2 个百分点,由于2021 年前几个季度原材料涨价明显,对毛利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2020 年控制费用,人员增长放缓,而2021 年并未在人员投入上进行限制,我们判断,特别是研发费率,同比预计有一定程度的提升。Q4 单季度营业利润率22.37%,环比有所降低,主要是Q4有一笔较大体量的工程收入的确认,综合毛利率预计环比有所降低。 持续挖掘行业需求,多维感知+云边融合+物信融合打开成长空间。随着国内外逐渐放开,经济活动陆续恢复正常,为国内外业务的增长提供了保障,EBG方面,头部企业的降本增效诉求是穿越宏观经济周期的,数字化转型将催生大量的智能物联网需求;创新业务方面,除了萤石、机器人、汽车电子和微影,未来存储、消防、安检、慧影都将提供增长动力,增速角度,我们判断2022 年将是前低后高的增长趋势。 公司在行业调整期苦炼内功、精耕细作,18 年基本完成统一软件架构平台的搭建,19 年持续磨合,在部分项目中逐渐落地。同时基于对物联感知业务的战略定位,形成在可见光、毫米波、远红外、X 光、声波领域的五条技术主线,构成公司多维感知技术的主架构。我们认为随着未来行业需求增加,公司响应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有望获取更高份额,人均效率也将持续提升,2020年公司人均创收开始回升,未来有望持续。 中长期看,公司推动的AI Cloud 云边融合计算架构、物信融合数据架构持续落地,不仅大幅增加原有业务的附加值,而且通过智能物联网与信息网之间的数据交互,也夯实在深度学习、大数据、智能物联网、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发展基础,不断挖据有助于社会效率提升的新市场、新需求,完成从安防公司向大数据公司的转型。我们小幅下调此前的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1-23 年归母净利润为167.84、198.51、238.84 亿元,对应当前股价(2022 年2 月22日收盘价)PE 为26.3、22.3、18.5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恶化;行业竞争加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