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财经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圆梦财经 首页 财经要闻 四大证券报 查看内容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3月6日)

2025-3-6 07: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15| 评论: 0

摘要: 四大证券报纸头版内容精华摘要(3月6日):政府工作报告擘画蓝图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方向明确,政策活水精准滴灌科创新苗,人工智能产业跑出加速度 中国企业在全球崭露头角 ...
夯实“长钱长投”基础 激发资本市场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 袁国华


  全国政协委员、  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张懿宸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 王冬胜
  夯实“长钱长投”基础 激发资本市场活力

  在政策设计上进一步提高与科创企业融资进度的适配性,扩大政策惠及面,进一步吸引和壮大耐心资本;多方发力,打通并购基金发展难点堵点,进一步发挥其拓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渠道的作用,持续优化并购贷款政策等;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对接等举措推动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向纵深发展……围绕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

  上海国投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

  支持耐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围绕培育和发展耐心资本,针对科技创新领域投资阶段早、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立足在投资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袁国华从优化税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希望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和优化政策在更多主体、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覆盖,更好支持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2025年,未来产业基金将着眼未来产业领域早期投资,协同各类资源,打造开放的投资验证孵化一体化平台,探索服务颠覆式创新策源新模式。”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说。

  2024年,从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临港集团的岗位上卸任后,袁国华开始执掌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投”)。上海国投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的“基金管理+创新孵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专业平台,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今年全国两会,袁国华聚焦培育和发展耐心资本,围绕科技创新、政府引导基金、优化税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等方面积极建言。此外,袁国华还建议更好发挥临港新片区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的“试验田”作用,支持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率先探索建设国际数据加工枢纽,加快建设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

  打造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上海样板”

  为加快国际经济中心建设,2024年7月和9月,上海先后宣布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上海国投正是这三大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的管理人。

  “我们坚持以战略投资为己任,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上海国资母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为主干,上海创业引导基金、重点产业赛道子基金、并购基金、市场化VC基金、S基金、天使基金等为枝叶的‘上海国投系’基金矩阵和若干基金管理品牌。公司旗下基金管理人在管基金规模今年预计超2000亿元。”袁国华说。

  据介绍,在各方支持下,上海国投高效完成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设立和首批子基金遴选,储备直投项目近300个,子基金超200个,实现“当年规划、当年设立、当年出资”目标。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签约首批12家生态合作基金,放大倍数达3.73倍。

  2024年9月,上海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目前,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已进入投资阶段,包括超导材料、雷达芯片、人形机器人等硬核项目,都得到了未来产业基金的支持。

  承载着打造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上海样板”的重任,袁国华对记者透露了上海国投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推动产业链强链、固链、补链、延链,打造科创策源、战略投资、科产赋能、科创金融、投研控一体化五个特色体系;持续深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大赛道,重点关注“第一、唯一”等链主项目,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和耐心资本作用,更好助力上海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募、投、管、退”四个环节发力,加快推动基金投资工作;用好股权投资、资本运作等方面经验,积极参与专业化整合,加快培育一批攻克“卡脖子”技术的科创企业,在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未来产业基金,袁国华说,2025年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搭建汇集顶尖人才的开放创新平台,推动设立上海未来科技企业家社区,支撑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平台的颠覆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范式创新;二是以人为核心,在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空间、未来制造、未来材料等领域支持体系化机构化创业孵化,提供全周期差异化赋能。

  优化税收制度安排

  支持耐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围绕培育和发展耐心资本,针对科技创新领域投资阶段早、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立足在投资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袁国华从优化税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希望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和优化政策在更多主体、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和覆盖,更好支持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投向科技创新。

  他分析说,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允许建立的创投企业主要有公司制、合伙制两种形式。按照税法有关规定,公司制创投采取“先税后分”模式,合伙制创投采取“先分后税”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单一基金核算”和“年度整体核算”方式,避免企业层面和合伙人层面的双重征税。

  “我在实践中观察到,合伙制创投企业在选择‘单一基金核算’模式时仍存有顾虑。”袁国华建议,在推动落实用好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时,避免“一刀切”,判断企业是否具备税收优惠享受资格时,要全面考虑政策背景及企业状况。

  据悉,目前部分区域针对公司制创投,已先行试点优惠政策。袁国华认为,为吸引和壮大耐心资本,政策设计上要进一步提高与科创企业融资进度的适配性,扩大政策惠及面。

  他建议,支持上海开展鼓励长期投资的税收政策试点,探索充分抵扣创投成本的全生命周期计税模式,并对投资硬科技初创企业的创投企业给予专门的制度安排。比如,出台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以鼓励长期投资。

  支持临港新片区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

  目前,上海正举全市之力支持临港新片区更好为国家试制度、补短板、探新路。

  袁国华调研发现,企业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时,因“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分离的特性,企业在接受银行的真实性审核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综合税负方面存在优化空间,建议对标国际惯例,允许银行在履行“三反”基础上,仅凭客户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资金划转,提升离岸贸易结算便利化水平,并进一步优化离岸贸易有关税制安排。

  如何抢抓新一轮国际数据产业发展新机遇?袁国华认为,当前应前瞻性布局具有国际网络与数据流通环境的国际数据加工枢纽,建议支持在临港新片区率先探索建设国际数据中心,汇聚海内外数据资源,承接国际数据业务,打造面向全球的数据经济产业发展“新高地”。

  他认为,当前,可借鉴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发展国际数据业务的做法,支持临港新片区在国际数据领域开展制度创新,合法合规探索建设国际数据加工枢纽,加快发展国际数据业务。同时,支持临港新片区打造国际数据业务运营环境。建设连接国际互联网和服务国际数据加工的国际数据中心及国际数据业务办公专区,建设服务国际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专用通道、安全监管平台等基础设施,探索建设面向国际数据环境的“数据特区”。支持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国际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来数加工”“中数外算”和企业出海数据服务、国际云服务、国际算力服务等国际数据服务业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

  多方发力打通并购基金发展难点堵点

  作为拓宽退出渠道、促进行业整合、打造行业龙头的有力抓手,并购基金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政策春风下,并购基金发展将持续提速。不过,在推动上市公司、科创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实现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并购基金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多方发力,打通并购基金发展难点堵点,进一步发挥其拓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渠道的作用,比如给予保险资金参与并购投资更为灵活的空间,持续优化并购贷款政策等。

  并购基金发展不断提速

  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并购基金的发展脚步越走越快。

  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接连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支持和鼓励发展并购基金。2024年9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随后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并购的相关政策,多地国资和市场化机构携手发力并购。投中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1月,我国共有22只私募基金以并购的方式退出,回笼资金133.39亿元,资金规模创出近一年的最高月度水平。

  “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已成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购基金可以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渠道。”张懿宸认为,去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行业对IPO的依赖程度已明显降低。投资人对并购退出的接受度和参与意愿出现显著上升趋势。私募股权行业的活力逐渐回温。

  险资参与并购投资大有可为

  并购投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长期资金的参与。在张懿宸看来,应给予保险资金参与并购投资更为灵活的空间,稳步释放险资权益资产配置空间,进一步发挥并购基金促进行业整合、打造行业龙头的优势作用。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24年末,国内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主要配置资产类型为债券、银行存款、股票、证券投资基金、长期股权投资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保险资金投资组合中所占比重较小且呈现波动下行趋势。

  “由于‘偿二代’二期工程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评估更为严格,未上市股权和长期股权风险因子较高,因此,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的平均偿付能力占用较其他资产类别显著上升,险资参与并购投资的空间亟待进一步打开。”张懿宸坦言。

  他建议,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监管政策,尽快细化、明确和落实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运营长周期考核机制;在针对符合国家战略规划的投资方向、具有稳定现金流表现和期间回报的投资策略、合理设置调控性特征因子等方面,进一步释放长期资金的权益资产配置空间。

  持续优化并购贷款政策

  作为上市公司及并购基金开展并购业务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并购贷款愈发受到关注。张懿宸表示,当前并购贷款工具的使用仍面临一些掣肘和限制,建议多方发力推动并购基金健康发展。

  他表示,目前并购贷款期限及融资比例相对有限,建议参照北京、深圳等重点区域的科技类企业并购试点政策,对于现金流健康的优质并购融资项目,适当延长并购贷款期限至不超过10年,提高承贷比例至不超过80%。与此同时,对于再融资项目,可以取消“不得超过初始并购贷款放款时起7年”的限制,按照新贷款期限规则进行评估和审批,给予企业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贷款调整和资金周转,降低企业风险。

  并购贷款的使用范围,也是张懿宸关注的问题之一。他直言,对于科技企业实控人增强型并购交易和科技企业置换类并购交易。例如,收购或回购小股东股份的交易,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指标和风险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应明确并购贷款可提供支持。另外,可以研究推动将并购贷款适用范围扩大至战略投资人参与的参股型交易,支持更多市场化主体参与并购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主席王冬胜:

  推动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向纵深发展

  “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潜力巨大,未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除了优化现有机制,还需要研究拓展新的互联互通方式或渠道。”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近日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王冬胜重点关注深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相关举措。他期待进一步开拓沪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ETF通等机制的深度和广度。

  推动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向纵深发展

  近年来,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已逐步建立起覆盖了股票、债券、资管和衍生产品在内的全方位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体系。

  “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潜力巨大,未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业界和投资者也有进一步拓宽、加深互联互通机制的呼声。”在王冬胜看来,内地和香港亟须在互联互通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对接等举措推动两地互联互通向纵深发展。

  王冬胜提出,在债券通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合资格投资者范围,同时可适当提高“南向通”的额度;在沪深港通方面,可以适当放宽内地个人投资者参与港股通的资产要求限制,同时提高每日交易额,增加市场流动性,满足投资者的不同投资需求。此外,可考虑将更多二次上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等纳入互联互通机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选项。

  ETF通仍有进一步扩容和优化空间。王冬胜说,优化ETF通投资标的以及加强境内外投资者教育,将有助于活跃境内外ETF投资氛围及提升参与度。

  聚焦跨境理财通,王冬胜认为,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试点范围,选择部分一线城市先行先试,再逐步将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此外,建议将更多合适产品纳入“南向通”合资格产品范围,满足大湾区居民多元化的投资需求。

  在IPO方面,王冬胜提出,可以适时推出“新股通”,并采取试点方式,在防范风险、完善规则的基础上推进。“对内地而言,‘新股通’可以满足内地投资者配置全球资产的需求,同时有限度地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对香港来说,‘新股通’可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来港上市,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为业界带来更多商机。”他说。

  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来,随着各项互联互通措施逐步深化,境外投资者对于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内市场的兴趣显著升温,人民币国际化亦在稳步推进之中。

  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保持全球第四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为3.79%。此外,人民币已跃升为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占全球贸易融资总额约6%,较四年前的约2%大幅提升。

  王冬胜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发展,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投资货币及储备货币的功能已不断增强,但人民币的全球使用仍远低于中国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所占比重。未来人民币在全球经济贸易活动中的使用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投资方面,人民币资产已成为国际投资者资产配置的主要成分之一。在王冬胜看来,中国股市和债市的庞大规模和发展潜力意味着,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功能将在未来进一步得到提升。

  “中国庞大的国际贸易规模,是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的最大优势。”王冬胜认为,展望未来,中国与新兴市场之间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辅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的持续开发,将进一步鼓励海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在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效率方面也有很大潜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正以多种方式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近期,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推出的六项深化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的新举措之一,总额度为1000亿元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于2月28日正式启动。同日,汇丰香港宣布,成为参与人民币贸易融资流动资金安排的首批银行之一。

  “我们在措施推出首日就运用额度为多名企业客户安排了贸易贷款,客户的反应非常踊跃,有不少离岸企业来咨询使用人民币在香港进行贸易结算的事宜。”王冬胜介绍,该项安排可以为银行提供稳定及成本较低的资金来源,支持银行向企业提供较长贷款期限的人民币贸易融资服务,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展望来看,王冬胜认为,人民币的使用在境外市场,尤其是在香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香港人民币资金池的规模目前在人民币1万亿元左右,与港股的市值和香港的存款总规模相比仍然很小。”他说,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助于降低离岸人民币拆息的波动性,令企业能有较稳定的人民币融资成本。未来可以继续推动扩大香港人民币资金池的规模,以支持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