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消费者质疑小米YU7“偷改配置”
自6月26日开售以来,小米YU7订单火爆,各种风波也随之而来。近日,有部分购车消费者反映小米YU7疑似存在偷改配置情况,下单时小米YU7的标准版和Pro版均显示外后视镜有自动防眩目功能,但锁单后却发现只有Max版具有该功能。对此,小米汽车官方客服回应称,系“配置表出现了文案错误”。 同时,小米YU7的提车周期不断被拉长。7月3日,小米汽车App预计,小米YU7最短交付周期达39周,即现在下单需9个多月后提车。不少友商出招“截胡”小米YU7订单。有消费者直言:“不想等了,实在太久了。明年还要考虑车辆购置税问题,计划转手订单。” 遭质疑偷改配置 此前,小米SU7 Ultra选装配置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与官方宣传不符的舆论风波尚未平息,近日,又有部分购车消费者反映小米YU7疑似存在偷改配置情况,下单时小米YU7的标准版和Pro版均显示外后视镜有自动防眩目功能,但锁单后却发现只有Max版具有该功能。 一位购买了小米YU7 Pro版的车主表示,6月29日选完配置后,心愿单上的配置清单显示Pro版具有自动防炫目功能,订完后查看配置表却没有了外后视镜自动防炫目功能。 对此,7月3日,中国证券报记者求证小米汽车官方客服,客服回应称:“此前确实有几个小时,在心愿单的PDF配置表出现了文案错误,且仅有标准版和Pro版多了外后视镜自动防炫目功能这一项错误。” 对于此前因心愿单PDF配置表文案错误而下单的用户是否会给予补偿,上述客服表示:“不会赔偿,因锁单过程中都会让用户确认配置信息,且官网配置信息准确。” 另外,小米汽车宣布,将在7月6日上午10:00:00到7月7日晚上23:59:59开启限时改配活动。所有小米YU7非准现车的已锁单且未交付用户均可参与。订单改配成功后将重新参与排队,并重新计算车辆预计交付周期。 友商嗅到机会 7月3日,小米汽车App最新预测,YU7标准版交付周期为58周-61周;YU7 Pro版交付周期为51周-54周;YU7 MAX版交付周期为39周-42周。这意味着现在花5000元预订小米YU7,最快得在明年3月提车,而且下单的得是MAX版。 不断增加的交付周期,让不少尚未下单和已经下单小米YU7的消费者均有所动摇。已锁单小米YU7标准版的刘先生表示:“试驾后,小米汽车门店主管保证今年11月就能提车,我才决定锁单。结果现在要等51周—54周,也不能退定金,所以正在考虑其他品牌车。” 计划购车的张女士对记者表示,她在小米YU7和特斯拉Model Y之间犹豫,特别是考虑到明年提车可能还要承担一定的购置税。 消费者面对长交付周期的犹豫,也让其他车企嗅到了机会,多家车企纷纷“截胡”,承诺购买本品牌车型,可补偿消费者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 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探访多家新能源汽车门店获悉,目前智己、蔚来汽车、极氪汽车、智界等纷纷推出“兜底报销”政策。 北京大兴区蔚来汽车门店销售人员表示,购买蔚来品牌车型可报销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凭定金支付截图即可折现,相当于购车时少付5000元。鸿蒙智行销售人员表示:“智界R7现优惠2万元,若从小米YU7订单转来,优惠能达2.5万元。如果小米YU7明年才提车,可能会增加购置税费用,已有两名顾客因提车等待时间过长而转订单过来。” 针对其他车企“截胡”小米YU7订单的现象,7月2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不建议同行们这么做。我们会努力提升产能,但排队的人确实比较多。” 小米汽车官方表示,小米汽车App上显示的交付时间为预估交付时间,根据锁单量及当前产能情况测算,首次更新了所有订单的预计交付周期。随着产线磨合提效、产能挖潜爬坡,实际交付时间也可能会有动态变化。 不确定性增加 “现在下单,50%的概率今年可以提到车。”大兴区小米汽车门店主管对正在看车的消费者表示,二期工厂目前还没有投产,投产后月产能可以达到3万-5万辆。 当被问及“明年才能提车是否会补偿购置税费用”时,该主管直摇头并称:“我们没法保证,现在没有相关政策。” 上海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开售时在店里下单的顾客,我们会明确告知大概提车周期,明年提车可能没法享受购置税全免,但是这次好多人开售时在线上下单,并不知道大概提车周期。” 2023年6月,财政部等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显示,购置日期在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有不少下单用户称:“如果锁单时明确知道明年才能提车,自己肯定不会锁单,希望小米要么退定金,要么明年给购置税补偿,毕竟多了一万多元购车成本。” 对于消费者因不知晓提车周期而锁定小米YU7,后续可能面临额外支出购置税的情况,小米是否需要为此承担责任?罗兰贝格副合伙人林运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只要企业提前告知风险,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但需要承受因此导致的订单流失。” 从“人力输出”到“方案出海、数字护航” 中国企业以技术方案与合规运营竞逐全球市场 在人工智能驱动与全球合作需求下,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深刻转型——从“人力输出”跃升为“方案出海、数字护航”。7月3日举行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出海国际合作论坛”揭示,北京构建的创新服务基地半年来成效显著,软通动力(301236)、中国移动(600941)等领军企业在论坛上分享成功实践,新一批上市公司加速布局,以技术方案和合规运营竞逐全球市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数字经济全球一体化不会停止,中国数字经济与世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荣誉理事长、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表示,中国数字科技和数字经济出海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也认为,人工智能是驱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最大技术变量。全球合作(如开源、技术出海)是缩小鸿沟、实现普惠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必要路径。 北京大力构建的企业出海支撑体系正印证上述判断。据北京市大兴区常务副区长郭文杰介绍,“北京数字经济企业出海创新服务基地”落地大兴一年来,已整合八大核心服务,立足首都资源禀赋,聚焦企业真实痛点,提供了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也构成了助力企业出海的全球化“快车道”。该基地已集聚了百余家数字领军企业,服务了80余家企业大幅提升数据跨境合规效率,为150余家企业提供了市场选择。海外知识产权、出海保险等多领域的出海培训,助力企业高效开拓国际市场,仅半年就助力企业撬动海外订单超过30亿元。 政策红利的释放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正迅速转化为中国企业出海的实际动能与市场机遇。 “全球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新的需求,产生了很多新的行业、新的需求,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跨境电商等。而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又为中国企业提供技术输出和商业拓展空间带来了新的机遇。”亚洲数字经济科学院院长陈柏珲表示,中国企业出海已开启新叙事。从比亚迪(002594)电动车在东南亚的市占率超过特斯拉,到直播带货模式在海外复制,中国品牌正迎来黄金窗口期。 把握这一窗口期,领先的上市公司正实践从“人力输出”到“方案出海”的转型升级。 软通动力董事长刘天文介绍称,在出海1.0阶段,公司主要靠人力成本优势做交付。如今2.0阶段,软通动力聚焦输出中国数字化成熟方案。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维系过去长期服务的日本市场、北美市场,布局东南亚、中东、中亚等新兴市场。在香港设立国际化财税法务运营团队,培养在地化人才,打造本地化服务体系。2025年,公司海外营收预计近2亿美元,除了成熟的解决方案输出,强大的数字化护航能力也是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保障。中国移动国际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孙晓妹注意到,当中资企业数字化需求的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的时候,挑战也如影随形。全球范围内通信基础设施、服务响应体系等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全球数据安全以及隐私监管的管理体系同样面临挑战。对此,中国移动基于自身强大的数字能力底座,为客户提供全栈式、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覆盖跨境连接、数据安全、本地IT服务等,已服务超1万家中资出海企业。 成功出海不仅依赖技术与服务,还在于“融进去”,建立信任与合规运营。 在泰雷兹中国CEO魏天睿看来,信任是出海的基石。出海企业既要遵守国际公约,也需适配当地法规。泰雷兹在中国已经运营超过60年,经验证明尊重文化才能扎根。 融入的另一个核心维度在于对数据与算法合规的前瞻性管理。IBM大中华区专家实验室总经理魏永明说,算法与数据出海需建立颗粒度管理体系。他认为,90%的未来创新会发生在软件、数据、AI与算法领域,必须用平台策略实现合规运营,树立企业的诚信形象。 为系统性支撑企业应对出海挑战、把握合作机遇,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正在加速落地。7月3日,北京市共建“一带一路”直通车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同步成立的“数字经济出海国际合作联盟”汇聚24家海外商协会,覆盖中东、东南亚、欧洲等区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与北京市签约,将在大兴建立“数字友好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 随着北京出海基地迎来高伟达(300465)、传神语联等15家上市公司签约入驻,一幅以“政策+平台+生态”护航的出海新版图已然展开。当数字驼铃再度摇响丝路,中国企业正以技术为帆、合规为舵,驶向深度融合的全球化新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