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航天局获悉,7月23日13时25分,我国在海南岛东北海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航天装备产业正在迎来高光时刻,高分专项工程和探月工程即将收官,火星探测计划、空间站建设、北斗三号导航应用等航天产业诸多新的重大项目都将开展,航天产业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相关概念股,天奥电子(002935)是空天信息网络授时产品龙头,应用场景包括星载、机载、弹载、车载、地面、舰载等。 中简科技(300777)率先实现了ZT7系列高性能碳纤维产品在国家航空航天关键装备的稳定批量应用。 中国卫通(601698)是中国航天科技(000901)集团旗下企业,主营业务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 鸿远电子(603267)是军用MLCC核心供应商,主要客户包括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集团。 中科星图(688568)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投资的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数字地球行业领先企业。 福光股份(688010)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光学系统产品已应用在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上。 [2020-07-17] 天奥电子(002935):技术积累叠加赛道红利有望催化天奥电子增长加快-首次覆盖 报告关键要素: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军用时间频率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之一,是我国原子钟、军用时间同步设备和系统的主要供应商,公司研发生产的铷原子钟、Branch等产品持续批量供应华为公司。背靠国资委下属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公司技术积累深厚、坚持技术创新,掌握中高端晶体器件、原子钟、时间同步、北斗授时及短报文通信等关键技术。公司近年来发展稳健,研发投入逐步加大,适逢北斗三号组网完成及5G建设进一步加速的契机,公司业绩有望迎来更快增长。 投资要点:时间频率行业龙头:公司拥有完整的时间频率产品线,主营三大系列产品,技术性能国内领先,为前不久完成的北斗三号组网及30余次卫星发射提供星载铷原子钟物理系统;公司的时间同步系列产品具备时间同步板卡、模块、设备、系统全系列生产能力,是军用时间同步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在北斗卫星应用方面,公司率先推出北斗卫星手表和北斗应急预警终端及系统,与时间同步技术结合,军民两用市场同开拓,前景可期。 公司稳健增长,加码研发投入:公司近5年营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CAGR为4.3%。 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8.67亿元,同比增长0.34%。对原子钟和中高端晶体器件的研发投入及其市场需求上升为公司的营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营收同比出现下滑,但随着疫情在国内接近尾声,公司下游企业基本恢复至疫前水平,预计公司业绩将在近月恢复至正常水平。 行业前景迎来利好:原子钟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公司拥有铷原子钟和高稳晶振两种核心频率源的研发生产能力,有望凭借先进技术实力在原子钟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5G建设对时间同步产品的要求更高,公司的时间同步产品精度可达毫秒甚至纳秒量级,预计能够协同5G发展获得市场红利;随着北斗全球组网的完成,北斗卫星应用产品的基础将更加稳固、发展更加迅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20、2021、2022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3亿元、1.56亿元和1.81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63元、0.75元和0.87元,对应当前股价的PE分别为41.8倍、34.9倍和30.1倍。对应公司当前股价,我们认为公司仍属于相对低估标的,故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市场竞争加剧、核心人才流失的可能性、资金募集结果不确定。 [2020-07-16] 中简科技(300777):受益下游景气+产能突破,中期业绩预告大增-2020年中报预告点评 事件描述:公司发布2020上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实现归母净利润为8422-9370万元,同比增长60%-78%。公司主营碳纤维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47%;增值税免税额约128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约1023万元。 公司是我国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核心供应商,受益航空航天新型号需求旺盛:公司作为中国重点航空新型号的小丝束碳纤维供应商,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由于配套的重点型号进入大批量装备阶段,公司在未来2-3年都将处于经营景气上升周期。 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全年业绩增长有保障。截至2020年06月02日,公司在手定单金额为2.79亿元,约占2019年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的119.00%。公司2020H1碳纤维(含织物)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实现收入约为1.65亿元。下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支撑公司业绩持续上行。 新建千吨生产线达产,有助于公司突破产能瓶颈:公司投入6.83亿元建立的国内首条柔性智能化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于2020年03月31日建成达产,碳纤维可以从目前ZT7系列升级到ZT9系列及更高性能系列产品。公司2019年产能利用率已达90.61%,新生产线达产将帮助公司突破产能瓶颈,有利于公司在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领域,满足客户快速增长的需求,实现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我们公司预测2020年至2022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50、0.75、1.03元。对应PE分别为94.3、63.4、46.2。公司是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的核心供应商,下游客户订单充足,首次覆盖给予"增持-A"评级。 风险提示:1、新生产线后续交付低于预期;2、客户重新定价,导致利润率下降 [2020-04-30] 中国卫通(601698):业绩符合预期,有望受益卫星互联网-一季点评 公司公告:公司发布2020年一季报,Q1实现营收6.08亿元,同比下降7.54%,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0.87亿元,同比下降9.9%;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08亿元,同比下降6.48%。 业绩符合预期,受疫情影响而波动。公司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8亿元,同比下降7.54%;实现归母净利润0.87亿元,同比下降9.9%;综合毛利率为31.4%,同比下降10.18pct。从费用端看,公司2020年一季度销售费用为0.08亿元,同比下降34.08%;管理费用为0.41亿元,同比增长2.52%,;财务费用为-0.23亿元,同比下降267.39%;研发费用为0.09亿元,同比下降26.64%。公司收入净利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部分业务的开展;毛利率有所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去年新发射卫星,本期增加卫星折旧、测控费用等影响;销售费用下降的原因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营销活动推迟;此外,公司于2020年1月3日召开董事会会议,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对中星18号卫星保险赔款共计2.5亿美元进行人民币现金管理,截止至3月底已购买现金管理产品的金额为人民币13.89亿元。整体来看,公司经营稳健,保持增长趋势。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发展。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线新闻发布会中明确新基建的范围,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主要由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地面基站及终端设备和卫星通信运营三部分组成。中国卫通作为国内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卫星通信运营商,共运营着15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拥有的转发器频段资源涵盖C频段、Ku频段以及Ka频段等,其中C频段、Ku频段的卫星转发器资源约520个,Ka频段的点波束有26个,卫星通信广播信号覆盖包括中国全境、澳大利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非洲等地区,2017年,公司成功发射我国首颗Ka频段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具备了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卫星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我们认为,在促内需和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公司作为产业龙头,有望充分受益行业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