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2018投资策略:先抑后扬,拥抱成长
1.2017年行业逻辑回顾:(1)2017年银行的估值提升并非因为收入/利润弹性,如果按照ROE决定的估值方法看,2017年行业估值应该全面下调,但没有发生。更大程度上是在经济企稳环境下信用风险出现拐点,对未来拨备持续释放利润的期待;(2)净息差的分化主导了2017年的行业走势。。 经济基本面将在4季度-1季度由投资驱动进入下行:从三大固定资产投资趋势来看,制造业与基建短期趋势向下,房地产投资在强劲的新开工与土地购置的促进下有望保持稳定,但领先指标房屋销量也呈下降趋势。预计4季度-1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会面临前期景气后的阶段性下调。同时消费与外需增速保持稳定,难以对冲投资下行,经济基本面将有半年左右的调整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下行对银行收入影响较大。 银行收入端环比先抑后扬:在经济于2季度后触底企稳的条件下,银行收入端上半年无论同比还是环比的表现均会弱于下半年,呈先抑后扬。国有大行的存款增速与国有部门的固投相关性明显随着2016年开启的一波国有经济投资高峰回落,大行虽然在负债端仍有优势,但资产增速与息差的优势在缩小。 投资建议:总体来看,2018延续2017年投资逻辑:板块估值提升并非来自收入弹性的回复,而是来自信用风险预期的改善,2018年逻辑不会证伪,板块整体估值继续缓慢提升。收入端增速的分化不会如2017年一样明显,目前被拉开的估值水平将被部分修复。 环比来看,基本面先抑后扬,2季度后政策若转向阶段性宽松更有利于银行估值持续提升。1季度大行仍有(同比)负债结构优势,受制于估值水平,预计高位震荡消化,低估值股份行相对估值吸引力将显露。关注低估值股份行光大、华夏、中信的低位绝对收益机会及兴业在流动性宽松时的高弹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行的“新常态”下,对公业务增量蛋糕缩小,集中度提升,有利于资金成本低的大行,股份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慢慢寻求转型。零售、资管、交易是国外银行业转型的三大方向,在国内监管口径对交易账户及大资管均较严格的条件下,零售是最鲜明可行的转型之路,在零售业务上占得先机的招行、转型力度最大的平安、具备鲜明经营特色的宁波等中期持续活跃。 |